從率先實施水權轉換,開展水資源確權,到主動探索水權交易,15年來,寧夏已將2.02億立方米黃河水量從農業轉換或交易到工業,在用水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既承托了自治區重大戰略、重大決策、重大產業和重大項目的發展用水,又優化了用水結構,提高了水資源承載能力,促進了現代節水農業的發展。水權轉換工業企業所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占到了自治區工業增加值總量的60%以上。
記者3月24日從自治區水利廳了解到,全區正在推進水銀行試點建設,拓展水權改革試點成效,讓全區各行業更多享受水權改革的紅利,以有限的水資源保障自治區高質量發展。
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是寧夏的基本區情和水情,各行業發展用水需求的剛性增長與水資源嚴重短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從2004年開始,我區把水權制度作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核心,建立了用水總量控制、水資源用途管制、水權收儲、水權交易等7項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三級水權總量約束指標體系。累計批復了125項水權轉換項目,轉換交易2.02億立方米黃河水量。先后開展了國家水權試點和水流產權確權試點改革,在優先保障生活用水和必要的生態環境補水前提下,將農業用水指標細化到灌區各支斗渠,明確到各鄉鎮、農民用水協會、工業企業等,對非農業用水和地下水,全部實行取水許可管理,共發取水許可證2039本、水權證471本,簽訂協議1904份。
在明晰水權的同時,公布了各級用水戶的水權水量和相應的權責,使水權約束力進一步強化,全社會水權意識顯著增強,實現了由“以需供水”向“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轉變。
如今,寧夏水權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市場成為水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活躍起來。2015年以來,全區累計交易水量4376萬立方米。自治區水利廳法規與水資源管理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全社會已經意識到,向政府“要水”已經行不通,新增項目用水必須在市場中“找水”,通過有償交易獲得水權。
(來源:寧夏日報,作者: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