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陽機場污水處理站全貌。 |
近日,國家水利部到貴陽市開展節水載體建設監督檢查工作,對我市節水載體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我市節水成效顯著,做法和經驗值得在全國加以推廣。
“節水”——貴陽城市發展的需要
數據表明,貴陽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45.1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014立方米/人·年,低于1700立方米/人·年的世界警戒線,屬中度缺水城市。我市地處長江、珠江兩大分水嶺地帶,境內無大江大河,受地域限制,全市巖溶地貌發育,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成本高,城市供水以蓄為主,主要供水水源為水庫蓄水,屬于工程性、資源性、水質性缺水城市。
長期以來,我市始終把建設國家節水型城市作為“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全面實施綜合節水、生活節水、工業節水、生態節水等重點工作,加快推進城市節水管理的根本性轉變。2011年貴陽市成功跨入“國家節水型城市”行列。為持續鞏固創建成果,我市建立了長效的工作機制,營造節水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2016年順利通過“國家節水型城市”首次復查,城市節水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
大力培育節水標桿企業
“我們采取抓重點、樹典型的方式,引導企業、單位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節水載體的創建工作。”市節水辦主任賀英說。
貴陽南明春梅釀造有限公司,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卻在節水減排方面做得有聲有色。公司相關負責人姚昌榮介紹,公司設有節水專職人員,對各種節水設備了如指掌。在水循環利用方面,各蒸汽系統均設有凝液回收管,通過蒸汽凝液回收,將循環冷卻水排污水回收到原水池。目前,公司的水重復利用率遠高于25%的國家標準。
貴陽機場集團十分重視節水型企業的創建工作。2014年底,在市節水辦指導下,機場集團啟動節水型單位創建工作。相關負責人楊洪介紹,機場集團共計投資270萬元,新裝128塊遠程智能水表、5個壓力變送器、68個噪音監測儀和500個電子標識器,建設貴陽機場供水管網分區計量遠程監測和漏水監測分析系統,從硬件上保證節水工作到位。
更重要的是,機場集團通過定期開展水量平衡測試,及時發現水管網中的用水大點,鎖定重點用水部位,再查找是否有節水潛力。“在近期開展的水量平衡測試工作中,依靠新建設的水務平臺系統相繼找出地下停車場、海關聯檢樓等用水不合理的樓宇,確定問題出現的原因后,及時整改,為機場每月節約1萬多噸用水量。”楊洪說。
同時,機場在再生水回用方面也走在全市前列。2013年,貴陽機場建設完工投入使用二期污水處理站,污水處理規模為每天4500噸,再生水處理規模為每天2000噸。目前,再生水主要用于機場所有綠化和環衛,后期還將試點再生水用于樓宇衛生間。
目前,全市共有108家企業、單位創建成為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節水型企業(單位)的覆蓋率達17.28%。涌現了一批如貴陽機場集團、貴州輪胎廠、南明春梅釀造有限公司等行業內有代表性、產品用水結構合理、節水管理基礎較好、用水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的節水標桿企業。
節水型居民小區 打造“海綿家園”
節水型居民小區,是在節水型企業、單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首開紫郡項目位于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板塊,所在片區屬于中曹水廠自來水管網末端,旱期用水形勢較嚴峻。“項目建成后,社區內需澆灌的綠化面積約17公頃,用水量較大,因此雨水資源化利用等節水措施對項目有重要輔助意義。”項目相關負責人石文軍介紹說。
他介紹,受完工面積及地形、地質條件影響,目前主要在完工區域采用雨水資源化利用系統。“雨水資源化利用系統總投資約300萬元,主要通過屋面雨水收集管、植被淺溝、生態草渠、雨水濕地、多功能旱溪滲透槽、景觀湖收集雨水,并在景觀湖邊修建地埋式雨水處理機房來凈化處理集水,凈化后的水排入景觀湖,一部分作為景觀湖補給,另一部分通過預埋管道,抽取景觀湖水體用于綠化澆灑、道路沖洗。”石文軍說。
目前,我市有28家小區創建成為省級節水型生活小區,覆蓋率達10.15%。全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穩定在128.4升/人·日左右,嚴格控制在《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以內。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用水效率大幅提高。目前,我市萬元GDP取水量為8.79立方米/萬元,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77.71%,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3.12 立方米/萬元,節水型器具普及率達100%,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來源:貴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