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2020年1月1日,以“回答2020”為主題的2020正和島新年論壇暨新年家宴在廣州長隆酒店隆重舉行。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先生,發表《2020,企業要做正確的事》主旨演講,得到現場1000多位企業家熱烈的掌聲與好評。
以下是演講精編。
口 述:宋志平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
尊敬的吳副省長(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吳忠瓊)、各位島親企業家朋友們大家好,非常高興在正和島新年論壇上跟大家交流。
馬上就到2020年了,經濟學家們都在討論明年經濟的增長率,我們企業家要討論明年做什么、怎么做?這是企業家的本分——我們既要抬頭看路,還要埋頭拉車。
大家知道,我過去做央企做了40年,上個月剛卸任,現在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
在上市公司協會里,有3770多家A股公司,其中2/3是民營企業;在正和島的島親中,有300多家是上市公司。無論上市還是非上市,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我們未來做些什么?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想法是:2020年,企業要做正確的事。
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我們一直處在什么樣的市場中呢?我覺得可以概括為兩點:
一是,在一個需求不斷擴張的市場中;
二是,在一個龐大的組織管理系統中。
在這其中,我們最注重的就是效率,就是要供應市場、滿足市場的需求。
但是,現在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進入到一個高科技的時代,充滿了不確定性,2019年不確定,2020年還是不確定,圍繞這么多的“不確定性”,做企業只有管理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引入另一個概念——那就是經營。
管理是正確地做事,經營是做正確的事。
經營是面對不確定性的環境、不確定性的創新、不確定性的經營模式,我們進行選擇和決策。正確做事關注的是效率,做正確的事關注的是效益。
關于怎么做正確的事,2020年,我有5點建議:
第一點建議,就是要堅守主業。
不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其實最難的就是選業務,選好一個業務之后,最難的是堅守。過去這一年里,我接觸了大量上市公司,大部分出了問題的公司,很多是出在盲目擴張,沒有堅守主業。
其實,要做好一個企業需要10到20年的時間;如果做到極致,需要30到40年的時間。
大家說,你這是怎么算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我是做出來的,因為我做中國建材,我做北新建材,這些企業都是堅守了40年時間,才由小到大,把它做到全球第一。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堅守一個業務,把它做到極致。
對于民營企業來講,我的建議是大家都要做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就是窄而深地去做,我們的業務不是很寬泛,但是我們做得非常之深刻、非常之深入;我們的業務個頭不是很大,但是市場要做得非常廣。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聚焦的。
美國作家柯林斯曾經寫過一本書《基業常青》,但書中那些企業樣本,有不少先后倒下了。后來他又寫了一本《再造卓越》,分析他們為什么會倒下,其中有5個過程:
一、狂妄自大;
二、盲目擴張;
三、漠視危機;
四、尋求救命稻草;
五、無聲無息倒下。
現在你去看,我們有一些企業,重復了當年美國人2007年時候所犯過的錯誤。就是說在盲目擴張,而不是在自己的主業里進行發展。
都說“吃一塹長一智”,這是我們應該汲取的沉痛教訓。我們在思考2020年的時候,一定要專注聚焦我們的主營業務,把主營業務做好。
第二點建議,就是有效的創新。
20年前我們講創新,大家知道什么叫創新。現在我們講創新,大家都不清楚了,為什么呢?講得太多了,眼花繚亂的創新。
剛才有同志講,現在有很多創新是盲目的,確確實實是這樣。所以,創新是要有目的的創新。德魯克說,有目的的創新可以使我們的風險降低90%。也就是說,創新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思考創新到底是什么原因?找到了什么機會?有什么樣的目標?用什么樣的模式來進行創新?
必須先研究一番,然后謹慎地進行創新。
創新有風險,但風險可以回避。創新機會很多,但是模式可以選擇。
這幾年,我在各地看了不少企業都在搞高科技,其實高科技不容易,高科技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需要很長的孵化時間。比如說做藥企,一個新藥需要10年的時間,10億美金的投入,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做的事情。
我們很多企業,做的可能不一定是高科技,也可能是中科技、低科技,甚至零科技,像商業模式創新,雖然在技術領域沒有太大突破,但仍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創新。
第三點建議,就是優質優價的競爭。
多少年以來,我們習慣低成本、低價格、拼價格的競爭,但今天社會從高速增長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這樣的競爭已經不適合了。今天,希望我們的價格是穩定的,希望我們能做到高質高價、優質優價。
質量是有成本的,所以“質優價廉”很難做到,但是市場可以接受優質優價。
大家去看德國的產品,很多就是優質優價,質量好價格也很好,不會簡單地降價,所以德國的工業一直都很好。
我以前在北新建材做董事長,臨走時候,北新建材的同志們說,“宋總,請您給我們留下幾句話”,我就留下了八個字——質量上上,價格中上。
現在北新建材,一直堅守著這八個字,去年稅后利潤24億多。北新建材的石膏板價格是最高的,質量也是最好的,一流工程都是指定買它的石膏板。
所以,我們的競爭理念要進行調整,走質量的道路,而不是走低質、低成本、低價格的道路。這是第三個建議。
第四點建議,就是機制的改革。
說到機制,大家都覺得,民營企業有天然的市場機制,我說不見得。
機制并不是民營企業能夠天然帶來的,機制來源于企業家(所有者)的開明程度。它實際上是一個經營理念,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存在機制的問題。
什么叫機制?機制就是企業的效益與經營者、技術骨干和員工利益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也就是說,企業的效益好了,給做事的人的利益也多了。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事情,卻不見得人人都能想清楚。
去年我去拜訪任正非,他說,華為的利潤,有3份是給經營團隊、技術骨干和員工的,只有1份是給所有者的。
去年我也去過萬華,萬華是國企,做得好也是因為機制。它有兩點很特別:
第一點是,員工持股20%,公家持股20.6%,員工持股幾乎和公家持股相當;
第二點是,它有技術分紅權,技術人員如果創造了好技術,他就能提成15%,一提就是5年。
所以,萬華經過上市后的發展,去年有640億的收入,160億的利潤。我們戴的眼鏡片是高檔的樹脂,世界只有三個企業能做,煙臺的萬華就是其中之一,為什么?因為它有創新的機制。
我剛剛舉了一個民營企業的例子,就是華為,一個國有企業的例子就是萬華。我想說,無論民企也好、國企也好,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改革——機制。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首先要反思的就是內部機制。
很多人說華為的崛起是因為5G,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這兩點:
一是有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
二是有財散人聚的機制。
華為今天,即使面對美國如此高強度的打壓,仍然眾志成城,所以我對這個機制是情有獨鐘的。
臨退休前,我曾寫過一篇萬字長文《機制革命——推開國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門》。其核心就是機制革命,我認為機制是最核心,也是最終的。
1993年,我做北新建材廠長的時候,幾千人發不出工資來,整個工廠奄奄一息。我問大家,你們為什么都不好好干呢?為什么一天會有幾百人遲到早退呢?
員工跟我說,宋總,我們已經好多年沒蓋過房子了,我們也好多年沒漲過工資了。
我一聽就明白了,原來是這樣。我后來放了兩個氣球飄到天上,第一個上面寫著“房子年年蓋”,第二個寫著“工資年年漲”。
就這么兩個口號,點燃了員工心中的火,使一個窮困潦倒、幾乎破產的企業,變成了一個優秀的上市公司,就是今天的北新建材。
回想起來,當時我三十多歲,還很年輕,比不上那些老廠長們水平高,但我讀懂了大家的心,讀懂了員工們究竟想的是什么。
這就是今天的機制。
所以,我常說,對一個企業而言,如果有機制,就不需要神仙;如果沒有機制,神仙也做不好企業。
我覺得馬云、馬化騰、任正非都是企業家,都不是神仙,都是普通的人,只不過是他們都選擇了良好的內部機制。
第五點建議,就是穩健發展。
這里面有三句話:
第一句,穩健中求進步。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李嘉誠老先生90歲退休的時候,他給員工一封信中的一句話。做企業只想進步,不穩健,跌倒了再進步也不可能。但是,只穩健不進步也不行,所以企業家們,要在穩健和進步中尋求平衡。
第二句,發展中求質量。我們進入一個質量時代,正在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第三句,變革中求創新。要在變革中,看看我們的創新點是什么,要不停地去創新。
以上這5點,就是我給大家2020年的建議,希望大家都能去做正確的事情。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