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這兒,心里踏實。以前一到下雨天,心里慌得就吃不下飯。”在安徽阜南王家壩保莊圩內的家里,王藍清道出了如今淮河沿岸人的心態。
這一新變化源自淮河2007年的“大水小災”。淮河歷史上洪澇災害多發,1931年大洪水死亡7.5萬多人,1954年大洪水死亡人數降為2000多人,而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無一人因災死亡,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防災減災的新紀錄。
新中國成立之前,水系紊亂,河道長期失治,堤防殘破,水利設施寥寥無幾、殘缺不全,頻繁的水旱災害使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國開展了治水實踐。60年的水利發展,給新中國建設成就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據水利部統計,自1949年以來全國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3.93萬億元,減淹耕地1.6億公頃,年均減免糧食損失1029萬噸。
水利工程
從1950年至1960年,國家集中有限財力投入攸關國計民生的水利項目,開展了對淮河、海河、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
三峽水利[7.40 -7.38%]樞紐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國務院三峽辦主任汪嘯風表示,今年上半年,三峽樞紐工程、輸變電工程和移民搬遷安置全面進入掃尾階段,累計完成投資1849億元。預計到今年底,可如期完成初步設計建設和移民搬遷安置任務。三峽工程后續工作規劃和結性研究有序開展,從而實現這兩項工作的無縫對接和平穩過渡。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另一個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也是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1952年,毛澤東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經過五十多年的論證,200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并要求抓緊實施。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張基堯介紹,南水北調工程在規劃階段的投資額近5000億元,國家批復的可研階段東、中線一期工程的投資達2546億元。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本談不上開工建設。就是10年以前,我國經濟實力也難以支撐這么浩大的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建設6年來,工程建設總體上是順利的,今年已經審批的項目及開工項目的投資規模都相當于前6年的總和。
“明年計劃安排投資480億元。”張基堯介紹說。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將有效解決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實現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統籌規劃調水區和受水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6萬多座,堤防長度28.69萬公里,我國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備了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備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點海堤設防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
解決農村“飲水難”
2008年4月25日,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會龍鎮,78歲的張中俊大爺擰開自家新裝上的水龍頭,看著自來水嘩嘩地流了出來,笑得合不攏嘴。張大爺在山上生活了一輩子,一直過著靠天吃水、與人搶水的日子。
自國家實施飲水解困工程和飲水安全工程以來,祖祖輩輩喝著高氟水、苦咸水的農民,如今終于“喝水不難”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逐步開展以灌溉排水為重點的農村水利基本建設,結合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設,讓一些地區的農民告別了“無水喝”的歷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解決農村飲水問題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議事日程,國家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和在小型農田水利補助經費中安排專項資金等措施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
1994年,國務院印發《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把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困難作為奮斗目標之一。到2004年底基本結束了我國農村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
2005年年初,中央明確提出,把飲水安全工作作為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水利部門根據中央部署,提出將農村飲水工作重點由飲水解困轉向飲水安全。
2006年,國務院批準《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十一五”規劃》,要求“十一五”期間解決1.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到2015年全部解決全國3.2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此項工作進一步“提速”,力爭在2013年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初步調查顯示,項目區內受益農民的腸道傳染病等疾病發病率降低了47%。據統計,我國累計解決了2.72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
體制改革 任重道遠
水利事業的巨大發展,也伴隨著管理與機制的重大突破。
60年來,我國水利建設總投資10034.6億元,其中1986年以來國家財政投資為4568.3億元,占同時期水利建設總投資(9441.1億元)的48.4%。
改革開放以后,財政撥款、國債、水利建設基金、政策性貸款、社會融資、外資等多種形式的投資形式,取代了水利投資的單一模式。
不斷深化的水利投資體制改革,使企業作為投融資平臺的作用進一步發揮,有效解決水利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成為近年來水利投融資改革的一個新亮點。
水權轉讓改革是水利諸多改革中頗具開創意義的一項。將市場機制引入水權交易,并進行水權制度的創新,既破解了傳統的水資源分配難題,又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水價改革逐步將水納入商品定價范疇,真實地反映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近年來,終端水價制、超定額累進加價、豐枯季節水價、“兩部制”水價等制度得到社會的認同并逐步推廣。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啟動為標志,水價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不過,目前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水權制度、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價形成機制、水利投融資機制、水資源開發和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涉水涉河事務的社會管理比較薄弱,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水利事業的協調發展。
水利部部長陳雷提出,要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謀劃好水利發展的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