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自建校之始,即確立“上善若水 學競江河”的校訓,以中華優秀水文化涵養大學精神。近年來,學校堅持文化傳承與發展創新、民族意識與世界眼光、情感認同與理性反思相統一,將水利部《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年)》《“十四五”水文化建設規劃》的目標任務納入辦學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校園文化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水文化中的水哲學思想、古代治水興水的人水和諧智慧、現代治水形成的時代精神等水文化精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奠定新時代水利人培養的思想基礎、理論構架;以智慧水利技術為專業支撐,確立“上善若水 智水潤心”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建構“水—技—人—文”四位一體的“江河學堂”;以江河治理培育系統思維,以治水實踐錘煉工匠精神,以生態倫理塑造責任擔當,以文化傳承厚植家國情懷,將課堂搬到江河邊,引導水利學子在“流淌”的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凸顯現代職業教育“德技雙修”價值追求。
實踐突破
從長江到課堂跨越時空界限
2012年初春,學校進一步創新高職課堂教學,吸納全行業多學科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河湖長等,組建政、行、校、企、地多元聯動教師團隊;同時,制定《關于加強水文化育人建設的實施意見(2012-2022年)》《“境堂戲”水文化育人實施方案》,將一、二課堂實踐課程向更廣闊的生產一線延伸,打造“智水潤心”實踐載體——“江河學堂”。2012年暑期,在重慶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正式實施“江河學堂”計劃,打破傳統課堂邊界,組建包括校級領導班子在內的全員師生水文化普查團隊8個,奔赴沿江15個區縣開展大規模的水文化遺產普查;重點對文史館、海事處、水務局、檔案局等單位進行存量資源調研清理;對淶灘古鎮、安居古鎮、萬靈古鎮、塘河古鎮、磁器口古鎮、松溉古鎮等23個古鎮開展口述史調研、文物普查、岸線保護普查;對釣魚城管理處、奉節詩城博物館、忠州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白帝城文物管理所等文物保護管理部門進行訪談交流,查閱、收集大量珍貴紙質資料和影音資料,收集整理各類水文化遺產共644處,主要包括古橋、古井、水庫、渡口、渡槽、碼頭、水利遺址、題刻、碑刻、摩崖造像、寺廟等。
14年來,學校把長江作為培養一線技能人才的大課堂,持續實施“江河學堂”計劃。成立覆蓋全校80%以上學生的校內最大社團組織“大學生水文化教育推廣聯盟”,以及“河小青”工作站、“畫夢長江”志愿服務團等,每年由不同專業、學科、年級的師生組成水文化核心團隊。結合長江中上游獨特人文地理、生態環境和水利建設歷史,依托教師承擔的相關水文化國家級、省部級規劃項目和橫向技術服務項目,在重慶合川區、銅梁區、榮昌區、永川區、江津區等地建設水文化教育推廣實踐基地;聯合重慶各區縣水務局、水利博物館、兄弟院校,以發掘、保護與傳承長江文化為主題,分別沿長江干流及嘉陵江、烏江支流等人類文明的歷史足跡,對川渝兩地20個區縣重點開展水文化系統調研200余次。持續開展暑期三下鄉“尋美巴渝水文化”“畫夢長江”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參與“水美鄉村”“幸福河湖”建設中的巡河護河、水環境保護、節水護水等公益活動;用腳步丈量巴渝水脈文脈,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可持續運行的保障機制,包括構筑“水環境保護+水技術賦能+水文化傳承”三位一體實踐內容體系;組建水利專家、優秀骨干教師、地方河湖長、社會力量“四力支撐”的實踐教師團隊;形成政府統籌指導、學校專業支撐、企業技術助力、地方協同聯動、社會監督反饋的“五方聯動”實踐工作網絡,實現學校水利特色教育與時代精神的雙向賦能。
歷經14年實踐創新,學校突破圍墻辦學模式,在長江、嘉陵江、烏江沿岸建立“江河學堂”實踐基地群,形成“觀水—治水—悟水”三階遞進教學鏈。學生通過參與水文監測、防洪演練、生態修復等項目,在“流淌”的課堂中完成從“知識習得”到“價值體認”的升華。“江河學堂”不僅兼具專業教育的技術精度與人文溫度,而且通過家國情懷可視化、人文底蘊場景化、科學素養工程化、工匠精神具象化,形成“認知—體驗—踐行—傳承”完整德育鏈條,引導學生將高質量論文寫在祖國江河上。
教學革命
從工具到工匠驅動教育轉型
學校“江河學堂”通過組建跨學科教研共同體突破學科壁壘,使教師從“知識布道者”變為“成長引路人”。同時,通過國家西部職教基地產教聯合體、水情教育基地、生產性實訓基地,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及“河小青”工作站等創新實踐平臺,精準對接行業產業、區域經濟、國家文化傳承發展,在實踐教學、社會服務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精湛技藝和高尚職業道德,實現從可替代工具人到新時代卓越工匠的飛躍與蝶變。
學校“江河學堂”行動計劃將課堂搬到江河邊,倡導“喚醒”每個生命內在的江河,在真實職業情境中培育具有倫理自覺、系統思維與工匠精神的新時代水利職業人。14年來,“江河學堂”突破傳統教室的單一功能局限,開發“文明在水之洲”“水質監測”“水生態修復”等集理論研習、實踐探索與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系列實踐課程;通過水利部“行水云課”平臺、重慶市高校在線精品課程平臺、重慶市水文化研究傳播中心、國家水情教育基地、水文化教育推廣實踐基地,在長江邊構建起“云—地—社”全鏈條學習創新孵化器,將“上善若水”的文化基因轉化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動力。
在學校“江河學堂”教學實踐中,師生團隊圍繞岸線保護與水質監測、水文化普查與水利科普宣傳教育等技術服務內容,實地查看河流水質、生物多樣性、岸線狀況。對人水關系進行專業評價,對流經重慶境內的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支流和區縣級河流進行全面摸底;并與地方水務工程質量檢測公司、水務局深度合作,協同開展無人機巡河、智能巡檢儀水質檢測,主動投入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構筑岸線綠色廊道和保護水文化工作,助推母親河奔向未來。
文化傳承
從技術到人文引領成長蝶變
學校師生歷時14年扎根長江沿岸開展課堂革命實踐,不斷深化對長江文明史和長江經濟帶建設重要地位的認識。在持續開展水文化普查工作中,師生通過對長江中上游流域文明的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文化發源地、遺跡及其文化融合、遷徙的進一步挖掘,創辦《巴渝水文化》雜志,出版面向全社會的科普專著《巴渝水闊》、國家規劃教材《水文化教育導論》。近5年,學校聯絡沿江區縣非遺傳承項目、傳承人,以及全國著名水文化、水資源、水工程等科技專家,持續開展“水與流域文明”“水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等學術與實踐交流30場次;參與專家共同呼吁,以歷史傳承、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的多維視野,綜合開展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水利學、地質地理學等多學科融合的研究與科普資源開發,從根本上解決江河永續利用、水文化永續傳承等問題。
學校“江河學堂”沿江開展的龍文化發掘、川江號子非遺傳承、巴渝武舞非遺傳承,以及水文化普查、河湖保護、水美鄉村建設相關內容,被“河小青”工作站、“畫夢長江”志愿服務團隊采納運用。2021年以來,“河小青”工作站大學生志愿者、“畫夢長江”志愿服務團隊引用《巴渝水闊》成果形成的學術科技作品,分別獲十七屆、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重慶市選拔賽一等獎;《巴渝水闊》成果形成的志愿服務項目分別獲第六屆、第七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銅獎、銀獎;“畫夢長江”實踐團、“水美鄉村”文化振興促進團,分別獲川渝“雙城青才校園先鋒”與“三下鄉”全國示范性團隊。
學校“江河學堂”集技術精度、生態維度、人文溫度為一體,傳承“大禹治水”擔當使命,涵養“智慧水利”創新精神,以熔鑄匠心與風骨為己任,為江河安瀾與國家水安全戰略譜寫新時代水利人才培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