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供水事關民生福祉,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近日,浙江省水利工作會議上公布一組數據,截至2024年底,浙江8828座單村水站中,有8017座已改造提升完工,受益人口達218萬人。2025年底,全省單村水站建設達標率將達100%,標準化管理達標率達到90%以上,農村供水水質達標率穩定在95%以上。
在這項浩大的民生工程背后,有一支來自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的團隊,他們利用高校平臺優勢及自己專業所長,攻堅克難、助力全省打造單村水站試點項目。

改造提升后的墩頭村供水站
積極響應 做好現狀調查
單村水站是保障偏遠村莊農村居民飲水的小型水廠,受限于地形、地勢等綜合條件,需要加強建設。2023年9月,浙江省啟動農村單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動,旨在徹底解決山區群眾“吃水難”問題。單村水站改造提升也是2024年浙江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城鄉宜居”方面的重要內容。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積極響應號召,第一時間召集水利工程學院姜利杰、曹鑫、錢鏡林、黃賽花、謝華偉和水科學研究院的方春暉教師組建技術團隊,聯合遂昌縣以科技賦能農村供水,打造“智慧+生態”新型水站模式。通過技術創新與文化融合,一場“小水站”撬動“大民生”的改革在浙西山區悄然展開。
遂昌“九山半水半分田”,單村水站點多面廣,不但要解決水源問題,保障水質安全,還要做到“一站一策”,實現農村供水一村不落、一人不少……了解需求后,浙江水院教師團隊迅速行動,即刻啟動了現狀調查。他們與當地工作人員一起,深入遂昌山澗源頭,圍繞一座座供水站,地毯式查勘、摸排溪溝堰壩、水庫、山塘、地下水等水源,挨家挨戶走訪,與鄉村農戶面對面溝通,找問題、問需求,并通過組織學生“雙百雙進”暑期社會實踐、農村供水問卷調查等形式,在全面真實了解一手數據基礎上,為遂昌量身打造單村水站改造提升方案,全力支撐遂昌推進試點工作。
極簡運維 共克技術難題
“單村水站膜處理工藝復雜、運維成本高,加之山區通信信號弱、交通不便,改造提升難度極大。”如何突破技術與管理瓶頸?
浙江水院教師團隊以牽頭承擔浙江省單村水站供水技術攻關揭榜掛帥項目“單村水站長效管護創新研究與應用”為契機,聯合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省水利科技推廣中心等單位,針對山區性河流汛期濁度變化大、干旱季節易缺水、常規膜處理工藝運維不便等痛點問題,提出了以“穩定運行久、設備操作簡、人工干預少、專業要求低”為目標的制水工藝“極簡運維”理念,開發了新質零碳膜凈水工藝,實現了強節水、耐沖擊、零能耗、零藥耗、輕運維五大突破,系統解決了當前凈水工藝的痛點問題。如節水方面,正常情況下供水站的反沖洗周期從0.5~1小時延長到1個月以上,制水損失從8%以上降低到2%以下。運維方面,內置了在線監測及自動化控制系統,可自動優化運行。試點建設以來,遂昌單村水站示范項目經受住了汛期頻繁雷雨、暴雨等強對流天氣“大考”,向村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圍繞單村水站改造提升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團隊聯合地方一起想辦法、找對策,通過一系列“實用”“接地氣”的“小創新”解決工作中的難點堵點。如針對水庫底層水流動性差、水體更新慢、水質不穩定、易出現腐殖酸偏或伴有土腥味等問題,探索了泵船取水方案,該方案取水水質穩定,工程投資小、運行成本低,檢修保養方便,使用年限長。
注重融合 打造文化地標
在推進遂昌單村水站改造提升的過程中,浙江水院教師團隊深挖遂昌本土文化基因,將水利工程與地域特色深度融合,積極打造“一水一站一景觀”的文化賦能模式,探索基礎設施提質與文化傳承創新的“雙贏”。
坐落于浙南畬族聚居區的排前供水站,建筑外立面彩繪了當地特色的畬族文化元素圖案,個性鮮明突出;面對蔡源鄉“中國攝影之鄉”的文旅定位,永興村供水站以“框景”為設計手法,將水站與周邊的山林、茶園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這兩個供水站工程設計方案均入選全省單村水站典型設計案例。還有云峰街道墩頭村供水站,依托粟裕將軍革命舊址的歷史文脈,在改造提升中融入紅色文化。針對社楊村“浙西種業小鎮”的產業特色,供水站的改造提升融入了農耕文化。在校地聯合打造下,水站不再是冰冷的工程設施,而是兼具文化傳承與生態效益的鄉村振興地標。

改造提升后的排頭村供水站
浙江水院教師團隊負責人姜利杰表示,從“有水喝”到“喝好水”,從“保民生”到“促振興”,文化賦能水利工程不僅能夠重塑基礎設施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功能,更能激活地域文化的內生動力,希望通過空間敘事、技術融合與功能拓展,幫助遂昌將“水工程”轉化為“文化會客廳”,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