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屆政府設立“優化道路工程協調工作組”,首次舉行會議以期前瞻部署,減少道路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立法議員梁鴻細樂見政府設立工作組,并提出5大方向,對當前道路工程面臨的挑戰提出應對措施。現時本澳地下管線管理分散,導致開挖工程常因管線位置不明確而重復施工。故他認為當局宜整合通訊、電力、供水、燃氣及排污等管線數據,建立跨部門的電子化地下管線數據庫,并公開查詢系統予公眾及業界使用。他又指,政府需在規劃階段落實前瞻布局,在執行中兼顧效率與質量,以及針對長期受影響的商鋪,宜研究稅費減免或臨時營運補助,從而達致民生、經濟與環境的平衡。
預測發展前瞻規劃擴容布局
他進一步分析稱,現時本澳城市規劃尚未完善,導致道路工程常因管線不足而需重復開挖。例如,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因新樓宇興建需調整管線,逼使道路多次開挖接駁公共設施。他認為,若能在規劃階段提前布局電力、供水及排污網絡等基礎設施,并根據發展預測確定管線容量,如電纜容量、污水管徑等,便可減少后續擴建需求,從而避免對交通及居民生活構成干擾。
他建議當局建立“跨部門地下管線數據庫”,整合通訊、電力、水、燃氣及渠管等數據,形成立體地下空間管理系統。此數據庫需由“優化道路工程協調工作組”統籌,結合地質圖及技術數據,確保規劃階段能預測空間擴容可行性及潛在問題,促進跨部門數據共享,提升協調效率。又建議透過電子化及跨部門數據共享提升審批效率,例如申請文件在多部門間同步審批,減少重復提交及等待時間。但流程壓縮需兼顧監管質量,尤其在工期縮短的情況下,監管及驗收標準不能放寬。
確定合理工期保障人力供應
至于工期方面,梁鴻細稱,現時道路工程因過度預留富裕時間而延誤,認為需嚴謹評估真實工期。例如,本可于100日完成的工程卻因預留120至130日的富裕時間,導致工期冗余。未來可通過第三方評估或多方協商,確定合理工期,并強調壓縮工期需配合充足的人力資源。他又指,本澳建筑業依賴外雇,本地技術人員不足,且工程量波動導致業界難以長期維持固定外雇人數。勞工局及業界要加強溝通,建立靈活的外雇調配機制,確保工程啟動時人力供應。
工作組鼓勵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等“三新”的應用。在梁鴻細看來,需解決投資成本與公平競爭的問題。他以非開挖技術為例,指此技術可減少路面開挖,但企業因需投資新設備而可能在投標中處于劣勢。政府宜在招標機制中引入激勵措施,例如對采用環保或低交通影響技術的方案給予加分,或要求工程必須使用新技術以規范市場。
此外,他提到快速硬化混凝土等新材料可縮短道路養護時間,加快交通恢復。為提升企業投資意愿,政府應公布長期道路工程規劃,如新城C區填海工程的開發計劃,讓業界知悉未來需求,增強投資信心。例如,提前規劃填海區的“三通一平”基礎設施,分階段推出工程,避免施工高峰期資源擠兌,并為企業提供穩定的投資回報預期。
C區提前規劃促進業界發展
為減少工程對民生及營商的影響,梁鴻細期望當局持續加強倡導及咨詢工作。應透過地區組織、社團及官網,提前公布工程時間、范圍及交通安排,并主動說明封路措施對居民的影響。針對長期受影響的商鋪,可研究稅費減免或臨時營運補助。
最后,梁鴻細強調新城C區的開發需提前做好系統性規劃。認為先完成電力、排污等基礎設施的預留管線,再逐步展開其他項目,避免后期施工對交通及居民構成沖擊。此舉不僅能為業界提供持續的工程機會,促進行業穩定發展,亦可減少資源擠兌,確保施工質量與效率,并為本地就業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