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察調研團在洛陽市吉利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察看濕地保護情況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走遍黃河上中下游,在鄭州、濟南兩次召開座談會,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理念的引領下,沿黃各省區科學調控水沙關系,確保黃河歲歲安瀾;大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明顯改善流域生態面貌;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促進流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
雖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由于黃河流域自身發展和治理的特性,目前仍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依然任重道遠。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進中央、九三學社中央,以及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相關提案,就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利工程建設、打造流域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今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5周年,圍繞這一重大國家戰略落實情況,6月11日-15日,全國政協“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落實情況”視察團暨重點提案督辦調研組赴河南開展專題視察,并就有關重點提案進行督辦調研,努力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資政、凝聚共識。
聚焦生態河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抬頭,是醉人的藍;四顧,是怡人的綠;遠眺,是壯闊的黃河波浪相逐,在陽光下泛著細碎金光。
當全國政協“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落實情況”視察調研團走進河南省開封市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站在黑崗口河勢觀測臺上憑欄遠眺,滔滔黃河水盡收眼底,兩岸綠蔭環抱、郁郁蔥蔥,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生態畫卷。
位于黃河岸邊的開封市是八朝古都,曾經的北宋都城。歷史上,這里曾因黃河而繁榮,也曾因黃河而多患。而如今,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推進落實,5年來,開封持續推動沿黃區域生態建設,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這里太美了,作為開封人感覺很幸福。”市民黃廣生告訴視察調研團,他每天早上,都要與“騎友”到黃河生態廊道示范帶溜達一圈,他對這里的變化感觸頗深,“過去黃河邊無風也起沙,十分荒蕪。如今,說這里是‘網紅打卡地’一點不為過。”
“這條路叫疏影路,真是名副其實。”在鄭州黃河灘地公園南裹頭廣場的沿黃生態廊道,視察調研團成員不由感嘆。
疏影路是條小路,兩側長滿密密匝匝的法桐樹。陽光透過樹干、樹葉,投射下一地斑駁光影。車行其中,疏影橫斜,意趣盎然。
“河南高標準建設沿黃生態廊道,給母親河‘鑲’上了‘綠飄帶’。”公園負責人向視察調研團介紹。
登上南裹頭廣場的觀景臺,大家一下子被眼前的壯美景象所吸引,橫亙面前的大河,寬闊平緩,涌流不息。夾岸綠樹,生機勃勃,一望無際。
公園負責人表示,南裹頭原本是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的一段攔水壩,后經裹護整理,得名南裹頭。“以前這里河上‘漂浮’著漁家樂,岸邊是農家樂,灘涂上是雞鴨鵝,幾乎讓黃河不堪重負。”經過幾年的治理,黃河水污染問題得到了解決。現如今,這里一片生機盎然,風景如畫,每天都能夠吸引游人前來游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地處黃河“豆腐腰”的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聚焦生態河保水質,高效推動黃河生態保護治理試點工程,以“四水同治”協同推進黃河流域治理,為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筑起銅墻鐵壁。
據了解,自2020年以來,河南已建成沿黃1200多公里復合型生態廊道,干流右岸全線貫通;黃河干流連續四年保持Ⅱ類水質,各支流水質連續四年穩定消除劣V類;截至2023年,黃河已實現連續24年不斷流,連續22年調水調沙,累計輸沙入海32.9億噸,下游河道平均下切3.1米,“懸河”態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保護效果持續顯現,黃河安瀾保障日益增強。
黃河治理,久久為功。只有不斷提升流域內生態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才能使水清岸綠成為常態。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劉家義表示。他建議,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繼續推進黃河中下游生態廊道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水四定”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完善各項政策機制,在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上下功夫,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沿黃地區生態環境,讓黃河更好造福人民。
“在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至關重要的。”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魏源送看來,水環境治理就像一個生了病的人逐漸康復的過程。“治理河流污染的‘頭等大事’是改善水質,就好比一個手臂骨折的病人,康復前首先要打石膏固定。對于河流來說,這個階段要以環境工程手段為主,建立污水收集管網和處理廠。下一步,病人手臂好了要拆掉石膏做康復訓練,即河流需要進行生態修復治理。最后,像恢復身體機能一樣,通過治病和康復,實現河流生態服務功能的恢復,達到健康狀態。”
“要堅持底線思維和系統觀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王路建議,把流域生態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堅持守牢生態底線,用強有力的約束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堅持生態系統觀念,系統謀劃、系統治理、系統推進,平穩健康發展。同時,建立流域治理的聯動機制,形成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整體合力,全面提升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水平。
守護母親河
保障黃河長久安瀾
6月12日下午,持續多日高溫后,鄭州西南部地區迎來了一場短時強降雨。
當下正值“三夏”關鍵期,持續高溫少雨天氣給河南大部分地區玉米、大豆等秋季作物出苗生長帶來不利影響,各地紛紛組織群眾開展抗旱保苗工作。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以全國1/70的水資源量,承載了全國1/14的人口,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支撐了全國1/18的經濟總量。河南糧食總產連續十年超千億斤、小麥總產連續十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保障糧食生產,水是命脈。對于年人均水資源不足400立方米、僅相當于全國人均水資源量1/5的極端缺水省份河南來說,解決好水的問題是重大戰略問題。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近年來,河南嚴格落實“四水四定”,實施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五水綜改”,強化水資源管理和節水管理,先后修訂出臺河南省節約用水條例、取水許可管理辦法,印發“十四五”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地下水管控指標方案。啟動實施十項重大水利工程,全力構建“系統完備、豐枯調劑、循環暢通、多源互補、安全高效、清水綠岸”的現代水網體系,以有效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
同時,河南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堅持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態水、保護地下水、留住“天上水”、多用再生水,把全省135.78萬個取水口、7.1萬個取水項目納入日常監管,變水瓶頸為水支撐、水保障。2022年7月,因黃河河南段入魯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以上,山東省作為受益方,共兌現河南省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這只是河南省加快水源改革、持續落實水資源節約保護獎補激勵措施的一個縮影。
視察調研中,在開封留芳園廣場、鄭州黃河文化公園、洛陽西霞院水利樞紐……視察調研團看到,隨處可見的“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宣傳標語特別醒目。
“目前,鄭州、許昌等9個城市成功創建為國家節水型城市,其他缺水省轄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河南省水利廳總工程師韋彥學表示,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河南省還累計建成134個節水型達標縣域,86所節水型高校,農村集中供水工程21119處,確定200多家省級節水載體。不僅如此,河南省主要用水效率指標連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節約集約用水已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
雖然,近年來,沿黃省區逐步實現了流域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的轉變,但民進中央調研發現,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制度保障仍不完善,配套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間,相關工作協同推進仍有待強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進中央提交黨派提案,建議完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制度保障,進一步提升流域生產生活節水管理水平。
“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最大的問題是生態環境脆弱、最大的短板是高質量發展不充分,這些問題相互交織,但核心是水。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好‘水文章’。”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原主任岳中明認為黃河流域農業用水所占比重大,建議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城鎮等領域節水,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推進灌區現代化改造,壓減農業用水總量,以嚴格水資源管理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在充分節水的基礎上,盡快開工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破解流域水資源短缺瓶頸。
“黃河流域水少沙多、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要在開源節流上多做文章。”作為提案黨派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河南省委會主委張震宇表示,節流只是手段,開源才是根本,“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運行以來,發揮了巨大的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功能,為黃河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為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水資源短缺問題,應早日動工南水北調西線、古賢、黑山峽等重大工程,增強流域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緩解黃河水資源的先天不足。”
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政府參事花亞偉看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凸顯,水資源調度任務要求和難度也將越來越高。因此,他建議,建立健全黃河流域水資源信息共享系統,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等現代化信息監測手段對黃河干支流、重要河湖的生態流量泄放過程實施長效跟蹤監測,加強生態流量保障情況監督檢查,在維持黃河三角洲生態流量的基礎上,高效保障生態用水有效供給生態系統,實現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同時,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提高地方政府進行流域生態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建設幸福河
百姓獲得感不斷提升
幸福路兩旁,紅墻黛瓦、裝飾古樸的店鋪開門迎客,印有花生糕的招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春光油坊的芝麻油飄出陣陣醇香,彌散整條街道……走進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道路整潔、規劃統一的美麗鄉村給視察調研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位于黃河岸邊的張莊村,是蘭考縣有名的大風口,自然環境惡劣、風沙鹽堿肆虐,嚴重限制了它的發展。
2014年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時,叮囑當地干部要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備受鼓舞的張莊人依托九曲黃河最后一灣治理奇跡,努力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把劣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發展起特色產業,打造了紅色旅游、黃河文化、綠色生態為主的旅游環線,走出一條致富路,并把村里的主干道取名為幸福路。
黃河的安瀾,讓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百姓深深受益。走出張莊,步行不到20分鐘,就是蘭考東壩頭黃河灣風景區,區內自然景觀千姿百態,風光獨特,是開展黃河文化旅游的絕佳去處。
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經濟強。在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鄭州片區,視察調研團了解到,自2017年掛牌以來,鄭州片區新注冊企業9.3萬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9.43億美元,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外貿進出口額突破2400億元,簽約重大項目350余個,總投資5200多億元。
以自貿區建設為引領,鄭州片區緊緊圍繞“兩體系一樞紐”的戰略定位,不斷強化制度創新,努力促進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了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路協同的開放通道優勢。
黃河流域不僅是經濟發展高地,而且積淀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資源,孕育出獨具特征的黃河文化。河南是黃河文化核心區和集大成之地之一,近年來,沿黃各地聚焦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過文旅產業發展帶動黃河文化重煥神采。
在鄭州,雙槐樹遺址、大河村遺址、西山遺址、青臺遺址……讓中華文明發展的軸線延伸數千年,加快推進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黃河歷史文化的輻射力不斷增強。
在洛陽,朱閣璀璨入畫,羅衣錦繡如云,一批又一批身著漢服的年輕人裙裾飄飄、團扇遮面穿梭于歷史遺跡間……“漢服熱”帶動古都文旅熱,黃河文化煥發新姿。
在開封,黑崗口黃河河勢觀測臺、林則徐治河文化廣場、黃河宋城文化廣場,一條生態廊道串起散落的歷史文化遺跡,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光。
……
“發掘黃河文化內涵,活化黃河文化遺產,講好黃河故事,對于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崔波表示,沿黃地區尚存在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緊迫感認識不足、黃河文化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分量不足等問題。他建議,突出文化引領,持續將黃河文化內核注入經濟社會發展,以高品質文化助推高質量發展。通過物態化、活態化、業態化手段,讓厚重的歷史文化活化為旅游產品,打造現代時尚、國際高端的文旅產品、業態和線路,推動文化和旅游聯動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和精華所在,加強黃河文化研究是塑造中華文化精神標識、講好中國故事的必然要求。他建議,摸清家底,強化黃河文化資源梳理的頂層設計,盡快建立動態的、權威的,能夠涵蓋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的黃河文化資源庫,深化對黃河文化內涵的挖掘研究,同時要讓老百姓和政府都能體會到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經濟社會紅利。
“黃河生態廊道將沿黃的山水和景區‘串珠成鏈’,實現了黃河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徐雪紅認為,黃河生態廊道的逐步構建和恢復,將極大地促進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議進一步強化工程管理,把確保工程安全與黃河生態、黃河文化協同推進,努力打造集保障防洪安全、改善生態環境、承載黃河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黃河生態廊道,更好保障黃河安瀾。”
同時,徐雪紅還建議,開展相應的技術標準研究,為黃河生態廊道的構建過程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十四五”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用好黃河水資源,答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份答卷,是沿黃地區難得的機遇與肩負的重任,各地各部門久久為功、不懈奮斗,必將確保大河安瀾,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