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文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中國經濟保持長期穩定增長。過去三年,中國經濟波動較大。未來三年,進入“十四五”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還必須在農村農業領域做文章。換言之,中國經濟發展最有潛力的地方還是在農村,特別是在城鄉結合部。這是一個基本國情。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只有63%多一點,若按戶籍人口計算,還不到這個數字。
近年來,中國農村城鎮化進展顯著。但仍有近3億農民進城之后,成為所謂的“新市民”,并未落地生根。他們面臨“三座大山”或“三大難題”:一是沒錢買房子,即“購房難”;二是老人看不起病,即“看病難”;三是孩子上不起學,即“上學難”。現在中國人均GDP超過了1.2萬美元,但是未來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還有賴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或者說釋放消費潛力,關鍵還在于提升3億“新市民”的收入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仍有近6億農民,其中2億人直接干農活,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流浹背地辛勤勞作。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快來臨,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將面臨嚴峻挑戰。從深挖內需增長潛力的角度看,特別是從提振消費和擴大投資的角度來看,中國都有必要繼續推進城鄉一體化。換言之,就是繼續促進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加快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按照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通過引入先進生產要素,盤活農村土地和自然資源,調整二元經濟結構,彌合城鄉之間的發展鴻溝。
中國城市產業發展趨于飽和,資本和人才也已過剩。長期實行城鄉土地分離制度,阻礙了全國統一的土地市場形成。可以說,中心城市高房價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土地成本推動形成的。城市土地供給不足,而城市資本又找不到出路,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過去多年,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將部分過剩產能輸出到海外,現在這一塊空間很有限了。城市人才過剩,而農村人才被虹吸到城市,形成單向流動,造成中國農村的“空心化”。
要徹底解決中國的“二元經濟”問題,就必須建立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機制,即引導資本下鄉、知識下鄉、人才下鄉,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當然,知識下鄉、人才下鄉不能簡單理解為“上山下鄉”,那是一種落后方式?,F在要通過市場機制,讓先進生產要素自覺流向農村,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隨著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或者說隨著農民轉化成為新型市民,必然拉動消費和投資,促進中國經濟增長。農民變成市民后,隨著收入增加,吃的用的穿的消費結構都將升級,同時分散的農民轉化為集中生活的市民,城市地下管網和社區生活服務等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將會上升。
新的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把擴大內需作為首要任務。顯然,擴大內需離不開鄉村振興,離不開新型城鎮化。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必須將收入分配的啞鈴型結構,轉換成為橄欖型結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只有4億人,太少了。2022年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未來若干年內,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關鍵在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增加農民收入,傳統做法靠政策補貼,這是不可持續的。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逐步建立現代化國家、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我想起1970年代周恩來總理講過的話:到本世紀末,中國基本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于農業現代化;而實現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于機械化。近年來,智能化大型農機裝備和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已經使得中國農業農村發生了深刻變革。未來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議從以下八個方面入手。
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升農村土地價值。通過培育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推動土地集約化經營,盤活農村存量資源。中國土地制度跟別的國家不一樣,私人不能擁有土地所有權。但是,土地用益物權可以流動,相關政策也允許通過建立市場化機制,促進城鄉土地流動。但是,又擔心糧食安全,還有18億畝耕地紅線問題,所以大家很糾結。前些年,有地方政府做過探索,比如重慶市曾實行土地票據化交易,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在全國并沒有推廣開來。我認為,通過這種市場化運作,可以盤活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大家不用擔心耕地減少,反而因此增加。為什么?因為土地兼并會體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特點,就是資本、技術和土地的有機結合,將有利于打破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
因此,第二點,就是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體現在兩個層面:一個生產力,一個是生產關系。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就是加快現代農業技術應用和大型農機裝備的應用。在華北平原等北方地區,條件相對好一點。我看到很多大型拖拉機、無人機,智能化的技術手段,已在發揮作用。南方山區丘陵地帶,可能受制于客觀條件,但也要因地制宜。規?;厥褂猛恋兀虚g溝溝坎坎少了,其實可以擴大土地使用面積,加上技術和資本投入,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也有助于農業產業鏈延長。實際上,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的農業非常發達,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看起來很少,不到300萬人,只占全部人口不到1%,但從事農業技術和相關服務的人卻很多,占到整體就業人數的30%。
廣義農業,涉及從田間到餐桌,是一個很長的產業鏈?,F在提出食品安全、產業鏈安全,還有先進技術應用,都體現了農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在目前中國農村,多數情況還是以家庭為單位。必須打破小農經濟組織形式,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多層次的技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市場主體。這些新型組織形式,從生產關系層面看,不能簡單理解為恢復傳統的供銷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這是歷史倒退,是一條死路。未來中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一定會大大減少?,F在仍有2億農民干農活,顯然不合適。50后、60后乃至70后,遲早會自然退出市場。不久的將來,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將面臨嚴峻的新老交替、青黃不接的問題。14億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須加快先進農業技術應用和大型農機裝備使用,前提就是要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第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特別是農民素質。在中國,并不存在農民退休的說法,其實農民也應該有退休金,還有醫療保險。要加快建立廣覆蓋、充分體現公平的城鄉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應該責無旁貸。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南北之間,東西之間,差異非常大,需要中央政府有更大的作為?,F在城鄉社會保障差距太大,不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不利于推進共同富裕。中國人一出生,就被分為三六九等,這是不合時宜的。另外,就是提升國民素質,改善鄉村治理、基層社會治理。過去幾十年,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取得長足進展,但效果不盡人意?,F在還有“希望工程”,說明政府該做的事,并沒有做好。數字化時代正在來臨,全球產業鏈競爭和中美戰略博弈將會加劇。未來推行12年義務教育是必要的,應該提到議事日程。在中國很多地方,近50%的初中畢業生過早分流,不能上高中,被剝奪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嚴重違背了現代化國家發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國家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全面提升國民素質,不僅是正規化教育,也包括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等方面,政府都要加大投入。最近幾年,中國在研發投入上有所增加,但是長期以來,教育投入占GDP比重還是偏低的。
第四,通過金融創新,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支持。首先,要依托現有金融服務體系,豐富鄉鎮振興的金融產品。一個就是小額信用貸款。農業脫貧致富,通常是小打小鬧,沒有抵押和擔保。應該擴大小額信用貸款規模,加大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二是創新產業貸款模式,促進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深度加工農業,還有農業服務體系發展,通過資金支持,帶動產業發展。三是拓寬農村信貸抵押品和質押品范圍。傳統抵押品看得見摸得著,建議包括農村土地用益物權和房屋抵押。還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保險服務,農業發展風險日益增多,風險管理服務要跟上,發揮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避險功能,尤其是規?;霓r業生產經營企業,金融機構要幫助他們規避風險。過去的一年,全球糧食價格、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對于中間商,包括生產經營廠商,都有很大沖擊。金融機構應該改善相關金融服務。五是加大資本市場對三農發展的支持,特別是通過證券化手段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比如發行以地產未來收益作為支撐的證券化產品,即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F在REITs基金,方興未艾,但還不成規模。還有通過資本手段,鼓勵農業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收購兼并,發展現代大農業。
第五,加快健康養老產業發展。隨著老齡化社會來臨,健康養老產業和城鄉融合發展,迎來了機會窗口。在很多中心城市,人滿為患,大城市病不堪重負。把一些人疏散到郊區,山清水秀,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健康養老產業,是一個很好的抓手。比如在北京市,很多普通老百姓擁有一套兩居室房子,若在二環以里,他們很可能是千萬富翁。但是長期宅在家里,空氣不好,噪音很大,還不如創造機會,讓他們到鄉村養老。他們將北京房子賣掉,得到1000萬元現金,到農村依山傍水,花200萬元建一個獨門獨院的房子,因此拉動當地經濟;結余800萬元,還可以游山玩水,享受自然美景,提升晚年生活品質,其實這是一個多贏策略,但受制于體制機制,“小產權”始終是無法逾越的一道坎。
第六,加大縣域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有2000多個縣,縣作為一級政府,是中國特色。但是,它的文化教育、醫療、體育、娛樂等公共設施投入長期嚴重不足。中央政府應該擴大轉移支付,加大這方面的民生投入,提升縣域經濟的凝聚力,讓四五線城市活躍起來,改善縣城居民生活品質,同時輻射周邊鄉村,帶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七,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過去多年,受益于村村通公路,還有農村4G、5G技術應用,很多電商下鄉,盤活了地方潛在資源。現在大家習慣于手機下單,送貨上門。通過高效物流配送體系,可及時品嘗來自全國偏遠地區的土特產。這其實是雙贏,城鄉之間的這種信息、資金、商品流動,通過電子商務,挖掘市場需求空間,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一些偏遠地區的奇珍異寶和土特產的價值,借力數字經濟平臺得以實現。供求之間對接,實現規?;a經營,也派生出了很多就業和產業發展機會。
最后,就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東西南北中,發展并不平衡。但是,整體經濟發展重心向東南沿海地區傾斜,未來這一趨勢還會延續。其實,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通過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及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挖掘其潛在價值,同時整體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
總而言之,未來幾十年,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關鍵在于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推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多管齊下,形成合力,進而釋放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