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口54萬的小縣,城區水管老化破損“跑冒滴漏”導致年漏損量超標,30萬噸水被白白浪費。近日,記者從重慶市巫溪縣檢察院獲悉,該院通過辦理一起自來水損耗浪費行政公益訴訟案,推動多部門攜手“堵漏”,有望年節水約200萬噸,管網漏損率下降6%。
“隔三岔五就得修水管,有時候整條路都成了水凼凼(方言:指下雨后有積水的洼地,也指水坑),這也太浪費了。”今年5月,“益心為公”志愿者向巫溪縣檢察院提供了一條公益訴訟線索。
經調查,巫溪縣城市規劃區內的自來水供應由某水利水電公司負責。數據顯示,該縣每年生產自來水供水總量約為1000萬噸,年漏損量約為150萬噸,管網漏損率約為15%。而根據有關規定,管網漏損率不能超過12%。
超標3%的水,究竟漏自哪里?巫溪縣檢察院檢察官肖明平與同事走訪調查,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巫溪縣老城區供水基礎設施鋪設于近50年前,部分供水管網老化嚴重且至今未更換,導致自來水輸送過程中超標“跑冒漏滴”。同時,部分用戶存在節水意識弱、用水方式粗放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水資源浪費的現象。
6月20日,一場行政公益訴訟公開聽證會暨訴前磋商會議在巫溪縣檢察院舉行。會后,一攬子節水措施多管齊下、付諸實施——巫溪縣城市管理局聯合供水公司多渠道籌集750萬元資金用于加快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借助智慧水務建設實時監測“跑冒滴漏”;住建部門發布鼓勵優先使用河流水的通知,提高全縣建設工程項目水資源使用率;水利局指導部分小區將綠化噴灑改進為噴灌或滴灌,并向轄區居民開展節約用水專項宣傳……
“徹底整改完成后,縣域內每年有望節水約200萬噸,縣自來水管網漏損率可下降至9%。”當地供水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