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毫無疑問,都江堰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水利工程,以至于其所在地的城市都以它來命名。這座位于今都江堰市區以西1公里處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前后,由秦國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都江堰可謂是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李冰創建的都江堰,主體工程分為3部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引水灌田。
魚嘴:可以根據水流的流量,按固定比例實現分流。在豐水期,經魚嘴的江水有六成進入外江,四成進入內江,而枯水期則恰恰相反,這便是“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一般情況下,它屬于內江堤岸的一部分,但遇特大洪水時,它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流入外江。
寶瓶口:一道位于玉壘山山脊上的缺口,它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
都江堰的建造,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為秦國的兼并天下的作戰打下扎實的基礎。
鄭國渠
鄭國渠是四大水利工程中,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工程。
它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利專家鄭國主持興建,其工程宏偉,規模宏大,前后歷時十年才最終完工。
鄭國渠位于涇陽縣王橋鄉的仲山西麓,其東有仲山,地形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因此,鄭國渠充分利用了這一地形,讓干渠沿北山南麓最高地帶向東伸展,實現分支灌溉。
從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用洪用沙等諸多領域,都有眾多獨到之處,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杰作。
鄭國渠建成后,利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堿,把關中的沼澤鹽堿之地變為肥美良田,使之一躍成為當時全國最為富庶的地區。據《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后,“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
鄭國修建鄭國渠的初衷,是為了疲秦,結果卻反而更有力地支持了秦始皇的統一戰爭,加快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
靈渠
北之長城,南之靈渠,這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給中華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
這項工程位于湘桂走廊中心(今興安縣境內),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與前兩個并稱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全長37公里的靈渠,設計精巧,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從而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靈渠修建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支持秦軍對百越地區的征服作戰。此渠一通,秦國后方的援兵和補給,得以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極大地支持了前方戰事。最終,秦王朝成功地把廣大的嶺南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西側它山與廟山之間的樟溪與鄞江相接處的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代又一偉大工程。它由唐代水利專家王元瑋于公元833年(唐太和七年)主持興建。
當時,由于奉化江河床較淺,所以在多雨季節,經常泛濫成災;而在無雨季節又很容易干涸,導致海水倒灌,使得咸潮侵蝕土地,當地百姓飽受其害。為此,唐朝廷決定修建它山堰,以減輕水害,造福百姓。
它山堰長134.4米,面寬4.8米,皆用長2至3米、寬0.2至0.35米條石砌筑而成,左右各36石級。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筑而成,堰身則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千余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
它山堰修建而成后,江河水經過該堰分流兩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畝良田,化水害為水利,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它山堰迄今一千余年,歷經數次洪水沖擊,仍然保存完好,繼續發揮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