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表示,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是在更大范圍實現水資源空間均衡,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水利工程體系的優勢和綜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水安全,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水網建設進一步提速
在山東省煙臺市老嵐水庫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閘門安裝和壩頂施工。“水庫主體工程將在7月全部完工,預計到今年年底,水庫將具備蓄水條件。”煙臺市水利局副局長張雷介紹,煙臺屬于典型的北方沿海缺水城市,老嵐水庫建成后供水能力可增加4530萬立方米。
去年1月份,山東省在全國率先印發《山東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加快落實投資和開工建設。山東省水利廳水利工程建設處二級調研員王昊表示,今年山東現代水網建設計劃完成投資超600億元。目前,全省在建水利項目343個,完成投資234.84億元,年度投資計劃完成率39.1%,后續工程建設正加快推進。
近年來,我國加快完善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積極推進省級水網規劃建設,全力打通水網“最后一公里”。目前,廣東、浙江、山東、江西、湖北、遼寧、廣西等7個省級水網先導區明確的2500多個項目中,55%的項目已開工,省級水網格局加快形成。
“國家水網主骨架由主網及區域網組成,主網以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為基礎,以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工程為輸水大動脈,以重大水利樞紐工程為重要調蓄結點形成的流域區域防洪、供水工程體系。”李國英介紹,未來將逐步擴大主網延伸覆蓋范圍,與區域網互聯互通,形成一體化的國家水網。
“今年以來,國家水網建設進一步提速。”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介紹,引江濟淮二期等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快建設,西藏拉薩旁多引水等15項水網工程開工建設,河北雄安干渠等一批水網骨干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將進一步完善國家水網格局。
水安全保障能力將大幅提升
灌區工程是發展農業灌溉、保障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設施,國家水網建設在夯實農田灌溉基礎、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司長吳曉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和改造,累計恢復和新增灌溉面積600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近3億畝,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9.37億畝增加到10.44億畝,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約600億斤。在夯實農田灌溉基礎、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方面,《規劃綱要》進行了統籌謀劃。
優化水資源總體配置格局。促進水資源在時間層面以豐補枯、跨期平衡,在空間層面南北調配、東西互濟,有效增加農業灌溉水量和面積,切實提升灌溉水源保障程度。
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目前全國建成大中型灌區7330多處,“十四五”期間,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支持開展120多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項目完成后,預計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約8800萬畝,新增年節水能力約70億立方米。
新建一批現代化灌區。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結合國家骨干網水源工程和輸配水工程,新建一批節水型、生態型灌區,使更多農田從“望天收”轉變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提升流域防洪減災能力也是國家水網的重要功能之一。當前,我國七大流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為主要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水利部將圍繞增強洪水調蓄能力、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確保蓄滯洪區功能、提升流域防洪智慧化水平,主動適應和把握全球氣候變化下洪澇災害的新特點、新規律,推進以流域為單元的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有效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風險。”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說。
水網工程布局不斷優化
鉆孔、開挖、灌漿……在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首個項目——引江補漢的建設現場,施工隊馬不停蹄。據了解,引江補漢工程全長194.8千米,施工總工期9年,靜態總投資582.35億元。工程建成后,南水北調中線多年平均北調水量將由95億立方米增加至115.1億立方米。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井書光介紹,全面通水以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向北方調水超620億立方米,累計實施生態補水近1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5億人。今年,相關部門將加快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建設進度,積極推動東線二期工程立項建設,開展西線工程前期論證,推動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
國家水網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在加快建設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介紹,要優化國家水網工程布局,根據我國自然地理格局、江河流域水系分布、水利基礎設施網絡以及河湖水系連通情況,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要完善國家水網工程結構,加強水網統一調度和水工程聯合調度,全面發揮國家水網行蓄洪水、排水輸沙、供水灌溉、內河航運、水力發電、維護生態等多種功能。
李國英表示,水利部門將錨定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總體目標,將《規劃綱要》部署落地落實,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水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