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民安”背后的水利貢獻
2022年我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突破1萬億元關口,開工數量、投資規模、完成投資均創歷史之最
引江濟淮工程是我國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2萬余名工程建設者歷經6年奮戰,長江與淮河實現歷史性“牽手”。工程供水范圍涉及皖豫兩省15個市55個縣(市、區),輸水線路總長723公里,受益范圍7.06萬平方公里,惠及皖北、豫東5000多萬人口。圖為船只通過引江濟淮派河口船閘。新華社發(劉玉才 攝)
□ 本報記者 成 靜
日前,在2022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宣布,2022年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達到10893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元關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建設投資完成最多的一年。
王道席用一組數據對我國2022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進行了總結:全年開工重大水利工程47項、投資規模4577億元,其中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的有13個項目,開工數量和投資規模均為歷史最多。全年新開工水利項目2.5萬個,新增投資規模1.23萬億元,累計實施水利項目達到4.1萬個。全年累計落實水利建設投資11564億元,其中,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36億元;金融信貸和社會資本3204億元,有力保障了大規模水利建設資金需求。
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設司司長王勝萬介紹說,2022年全年開工重大水利工程47項,南水北調引江補漢、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除此以外,2022年一批工程實現重要節點目標,34項工程建設完成,20項工程通過竣工驗收,發揮了顯著效益。”王勝萬表示。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西江大藤峽水利樞紐2022年實現了工程全線擋水,通過了正常蓄水位階段驗收,成功抵御多場次西江洪水,有效減輕西江中下游乃至珠江三角洲防洪壓力。此外,河北省雄安新區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等堤防工程,山東省南四湖湖東滯洪區建設等蓄滯洪區工程,均為區域防洪安全保障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引江濟淮工程歷經6年建設,在2022年底實現了試通水試通航,供水范圍涉及皖豫兩省15個市55個縣(市、區),輸水線路總長723公里,受益范圍7.06萬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100多萬人。廣東韓江高陂水利樞紐、湖北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山西中部引黃水源工程建成后,也都充分發揮了水資源配置優勢。
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湖南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灌區、河南趙口引黃灌區二期、四川武引二期灌區工程、吉林松原灌區等10項灌區工程完工發揮效益,分布在黑龍江、河南、四川、吉林、湖南、內蒙古等6個糧食主產區,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積近1400萬畝。
在保障生態安全方面,黃蓋湖治理工程完成竣工驗收,經過治理,黃蓋湖水質顯著提高,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云南車馬碧水庫建成通水,增加了南盤江上段河道生態補水量。江蘇省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環湖大堤達標建設(江蘇段)將有效改善太湖和湖西地區水環境。
超常規力度推進灌區建設和改造
“2022年開工建設江西大坳、梅江,廣西大藤峽、龍云,海南牛路嶺,安徽懷洪新河等8處新建大型灌區,建成后將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730多萬畝。”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表示,2022年全面完成灌區建設年度目標,一些大型灌區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陳明忠舉例說,江西梅江灌區地處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的贛州寧都,此前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早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等原因,灌溉條件較差,梅江灌區工程新建水源及連通工程等,合理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灌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成后可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58萬畝,確保糧食穩產增收。
“另外,2022年實施的529處大中型灌區建設和改造項目也已超額完成年度計劃,完成投資379億元,累計新建改造渠(溝)道達1萬多公里、渠系建筑物3萬多處、量測水設施1萬多處,全年新增恢復灌溉面積366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951萬畝。吸納農民工就業10.34萬人,支付農民工工資超過15億元。在完善灌排工程體系的同時,發揮了拉動經濟、促進就業、保障民生等帶動輻射效益。”陳明忠表示。
不僅如此,2022年水利部全力加強用水管理,保障了灌溉用水需求。“面對長江流域罕見旱情,大中型灌區較為完善的灌排體系,最大限度減輕了旱災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受旱省份累計灌溉農田2.7億畝,其中大中型灌區灌溉農田達到1.7億畝,大旱之年實現了糧食豐收。”陳明忠說。
加強防洪工程建設,確保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
王勝萬表示,2022年在實施一大批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骨干控制性樞紐等防洪重大項目的同時,水利部等部門不斷加快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等中小型防洪工程建設,著力解決防洪突出薄弱環節,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
一是突出抓好水庫除險加固,守住安全底線。大中型水庫方面,2022年開工148座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主體工程完工124座,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小型水庫方面,支持3400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目前主體工程完工3176座,占比93%,剩余224座計劃2023年汛前完成;實施19189座小型水庫雨水情測報設施和17400座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建設項目。通過除險加固,水庫安全狀況不斷改善,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防洪灌溉供水功能得到有效恢復。
二是加快實施河道整治,優化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改革中小河流治理模式,以流域為單元,組織編制全國中小河流治理總體方案,推進中小河流系統治理。“2022年,主要支流完成治理河長2494公里,完成投資253億元;中小河流完成治理河長1.2萬公里,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完成投資380億元,完成整河流治理108條。”王勝萬表示。
三是堅持建管并重,提升山洪災害防御能力。2022年,實施183條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開展山洪災害補充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平臺鞏固提升等非工程措施建設。通過進一步完善綜合防御體系,山洪災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在2022年局部暴雨屢破極值、山洪災害多發重發的情況下,死亡失蹤人數為2000年以來的最低值。
60項重大水利工程列入重點前期工作清單
2022年,國務院確定了55項重點推進前期工作的重大水利工程清單。此次發布會也對此進行了介紹。王道席表示,水利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提出了2023年重點推進前期工作的重大水利工程清單,共60項。
在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方面,按照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要求,今年重點推進長江中下游、黃河干流治理等大江大河堤防建設與河道整治工程,黃河古賢和黑山峽、廣西洋溪、安徽鳳凰山、四川米市、湖北姚家平水利樞紐等防洪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還有長江、淮河、海河流域蓄滯洪區建設工程。
在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方面,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深化論證,持續推進國家水網建設,2023年重點推進甘肅白龍江引水、青海引黃濟寧等重大引調水工程,還有四川三壩、云南南瓜坪等重點水源工程。
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圍繞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2023年重點推進廣西下六甲灌區、云南騰沖灌區、湖北太湖港灌區、四川向家壩一期二步等新建大型灌區前期工作,爭取開工建設。工程建成后,可新增、改善灌溉面積約1800萬畝。
在推進智慧水利建設方面,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要求,統籌建設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全面提升水利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水平。
“下一步,水利部將加強與有關部門和地方溝通協調,及時解決項目前置要件辦理、立項審批中的難點問題,全力推動項目多開工、早開工。”王道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