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洞察我國國情水情,深刻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提出要高度重視水安全風險。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礎條件。今年4月份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對加強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多輪驅動,發揮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多方面作用。有關部門還通過聯合金融機構出臺水利中長期貸款支持政策,制定推進水利基礎設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發展、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指導意見,拓寬水利長期資金籌措渠道。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累計落實水利建設投資11465億元,較去年全年增長43%,有力拉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
同時,由于全面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較大,也給當下的水利建設管理運營提出問題和挑戰。水利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水利工作長期由政府作為主導開展,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利營商環境欠培育、重投資、輕運營等問題。對此,須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確保政府能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形成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發力的治水局面,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第一,要轉變思路,切實貫徹“兩手發力”。應推進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充分吸取各省市在水利市場化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加強政府監管職責、規范市場運營、加大水利改革力度,切實響應“兩手發力”要求,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要加強水利管理運營,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應從健全水利宏觀調控體系、創新水利社會管理手段、加強水利市場監管、提高水利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入手,完善水利法規體系建設,加快建立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水資源有償使用、補償制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在水權、水價、投融資、工程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營商環境和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水利市場規則,推行水利管理市場化。
第三,要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應提高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的效率和效益,完善水利市場化投資運營機制。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模式,盤活水利資產、擴大資金渠道,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工程的投建運管;實施全覆蓋的水價綜合改革,建立符合市場導向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水資源稅改革,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地;推進水權確權工作,培育發展水市場,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促進水資源從低效益領域向高效益領域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