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水利部召開推進“兩手發力”助力水利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在發布會表示,今年全國水利建設投資完成要超過8000億元、爭取達到1萬億元。
水利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7576億元。如今年完成水利投資1萬億,對應的投資增速將達到32%,而2021年同期增速則是下降7.4%。
隨著投資的加碼,建設資金來源也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從近期的政策導向看,水利建設資金來源既有傳統的財政資金,也有信貸、專項債、PPP甚至新興的基礎設施REITs,但仍需解決項目收益來源的問題。
水利建設投資加碼
水利投資是國家穩投資的重要抓手之一。與鐵路、棚改一樣,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支持領域,近年來水利投資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規模且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
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完成水利投資2320億,2014年增長至4083億,2020年超過8000億。不過2021年出現小幅下滑,當年完成水利投資7576億。
自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后,水利投資率先加碼。今年1月9日召開的國常會提出,要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102項重大工程項目和專項規劃重點項目實施。
此次國常會還提出,對列入規劃、條件具備的項目要簡化相關手續,特別是前期已論證多年的重大水利項目要推動抓緊實施,采取以工代賑等方式,使部分暫時沒能就業的農民工有活干、有收入。
3月29日召開的國常會提出,今年再開工一批已納入規劃、條件成熟的項目,包括南水北調后續工程等重大引調水、骨干防洪減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建設和改造等工程。這些工程加上其他水利項目,全年可完成投資約8000億元。這一目標相比2021年實際完成額增長5.6%。
5月31日印發的一攬子六方面33條措施亦對水利投資有特別安排。魏山忠6月17日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全國水利建設投資完成要超過8000億元、爭取達到1萬億元。如今年完成水利投資1萬億,對應的投資增速將達到32%。
從去年末今年初未設定水利投資目標到8000億,再到一萬億,水利投資目標不斷加碼,顯示水利項目將在今年穩投資、穩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4月8日,魏山忠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根據有關機構的研究成果,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資1000億元,可以帶動GDP增長0.15個百分點,新增就業崗位49萬。今年完成8000億元的水利投資,一定會對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發揮重大作用。
從實際情況看,水利部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速,已完成水利建設投資310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090億元,增長54%。
多渠道融資
水利投資的加碼意味著更多資金的投入。除傳統的財政資金外,專項債、PPP、基礎設施REITs、銀行貸款都將是重要資金來源。
“水利項目特別是重大水利項目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運營周期長等特點,滿足一定的投資回報率是市場化融資的必要條件。但供水作為公益性事業,供水價格整體偏低。這極大地削弱了水利項目盈利能力,導致融資難、社會資本不愿進入等問題。”南方省份某地市債務辦人士稱。
為此,水利部近期與多個部門召開會議,著力解決水利建設資金來源問題。4月26日,水利部召開會議,部署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推進水利建設工作。魏山忠表示,要抓緊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申報工作,千方百計增加使用規模,力爭取得更大成效。
水利工程是專項債九大投向領域之一。水利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共有1318個水利項目已落實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11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719億元,增長184%。從占比看,今年水利專項債占同期專項債發行規模的6.6%。
“水利工程發行專項債主要面臨直接收入相對單一、規模不足等困境。實際工作中,有限的供水收入通常優先用于保障重大水利工程的還本付息,中小水利工程項目發行專項債面臨更大的困難。”某股份行專項債業務人士直言。
對此,該人士建議,可將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調水工程與農田水利工程等整合,在水利工程收入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指標、新增耕地指標、農產品銷售收入等方式實現融資與收益平衡。
新興的基礎設施REITs也將是融資渠道之一。5月19日水利部召開部務會議,審議《關于推進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會議表示,推進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工作,是創新水利投融資機制,適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拓寬長期資金籌措渠道的有效舉措。
據記者梳理,自去年首批基礎設施REITs試點項目上市以來,截至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公募REITs共發行12只,發行規模為458.12億元。從基礎資產看,產業園區REITs有4只、高速公路REITs有4只、倉儲物流和生態環保REITs均為2只,尚無水利方面的項目。
按照相關規定,盤活存量資產回收資金的管理,除按規定用于本項目職工安置、稅費繳納、債務償還等支出外,應確保主要用于項目建設,形成優質資產。同時,監管部門鼓勵以資本金注入方式將回收資金用于具有收益的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回收資金對擴大投資的撬動作用。
根據國家發改委披露,截至2021年底,11個項目發行上市,共發售基金364億元,其中用于新增投資的凈回收資金約160億元,可帶動新項目總投資超過1900億元。按此粗略計算,每發售1億REITs基金,可帶動項目投資5億元。未來隨著水利REITs上市,其將對水利投資形成有效拉動,但當前基礎設施REITs整體規模不大,短期拉動規模并不強烈。
除REITs外,PPP也是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工具。5月31日,水利部召開部務會議,審議《關于推進水利基礎設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發展的指導意見》。
該意見提出,針對水利項目公益性強、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的特點,結合項目實際情況,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靈活采用BOT、BOOT、BOO、TOT等模式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運營。
政策性銀行擔重任
在各項資金中,銀行貸款資金可能是最重要的外部融資。《2020年全國水利投資公報》顯示,2020年共計8182億水利投資中,來源于地方政府投資、中央政府投資的規模分別為4848億、1787億,其次為企業和私人投資的690億,再次為國內貸款610億。
6月13日,人民銀行、水利部聯合召開金融支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要求,各金融機構要找準定位、創新產品、依法合規,切實加大對水利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其中,政策性、開發性銀行要用好新增的8000億元信貸額度,抓好任務分解,強化考核激勵,加大對國家重大水利項目的支持力度;國有大行要發揮資金和網點優勢,加大對商業可持續水利項目的信貸投放;中小銀行要立足轄區實際,對有還款能力、切實可行的農田水利等中小型水利項目,給予必要信貸支持。
政策性銀行新增8000億信貸額度為6月1日召開的國常會要求。此次國常會提出,要對政策再作全面篩查、細化實化,讓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應知盡知、應享盡享。其中一條措施為,對金融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要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
公開信息顯示,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2021年新增信貸規模為16500億,“新增政策性開發性信貸額度8000億”,相當于三大行去年新增信貸規模的50%,加量十分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央行、水利部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之前,水利部與國開行、農發行召開專門會議,并聯合印發了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細化了細化優化了水利差異化信貸政策。比如貸款期限延長,國開行由原來的30-35年進一步延長,國家重大水利工程最長可達45年,其他項目最長可達35-40年;農發行由原來的20-25年進一步延長,對國家重大水利工程最長可達45年。此外,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
多位地方政策性銀行人士反饋,目前在狠抓項目貸款投放,而水利貸款是重點投向,但仍然需要項目有收益。
水利部與國開行聯合印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對防洪工程、水生態修復等自身不產生直接收益或收益較少的項目,可采用全要素資源統籌一體化模式,整合、優化配置相關的水源、砂石等自然資源,以及經營性基礎設施資源、產業資源、生態價值權益資源等,統籌項目建設內容和還款來源。
對農村供水和水源地建設等涉及地區廣、單體項目小而分散、工程收益能力不足的項目,可采用統一規劃、統一審批、統一融資模式,由地方政府整合現有資源,統一規劃項目,整體實現財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