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級政策:指明行業發展方向
從國家級政策層面來看,“雙碳” 目標引領下,《節水型社會建設 “十四五” 規劃》提出明確要求,到 2025 年全國萬元 GDP 用水量較 2020 年下降 16%,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 94% 以上。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智能水表在高耗水行業精準計量與監控的助力,僅這一領域的改造需求,就將帶來高達 300 億元的市場空間 。
與此同時,住建部 “十四五” 期間計劃改造 21.9 萬個老舊小區,中央財政按每戶 3000 - 5000 元補貼水表更換費用,預計釋放 1500 萬臺采購需求,對應市場規模超 60 億元。老舊小區居民即將告別傳統水表抄表難、繳費不便的困擾,迎來智能水表帶來的便捷新生活 。
水利部 “農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動” 也不甘落后,要求 2025 年底前實現農村預付費水表覆蓋率 60%,中西部地區每臺補貼可達設備價的 40%,這將催生 500 萬臺增量市場,讓農村地區的供水管理也步入智能化時代。
二、地方政策:因地制宜推動發展
各地也紛紛結合自身情況,出臺了極具針對性的政策,讓智能水表的推廣之路越走越寬。
在浙江寧波,對居民用戶更換預付費水表給予 100 元 / 臺補貼,企業用戶補貼 200 元 / 臺,這一直接采購補貼政策效果顯著,2023 年便帶動本地企業銷量增長 45% 。
廣東則從稅收優惠方面發力,認定智能水表企業為 “高新技術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 15% 優惠(普通企業為 25%),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至 120%,極大地減輕了企業負擔,某龍頭企業年減稅超 8000 萬元,讓企業有更多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與產品升級中 。
國家開發銀行提供專項低息貸款(利率 3.25%),支持水務公司批量采購預付費水表,還款周期最長達 8 年,緩解了地方政府資金壓力,為智能水表的大規模推廣解決了資金難題 。
三、智能水表改變生活的生動案例
智能水表帶來的,不僅僅是水務管理的變革,更是實實在在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
在內蒙古涼城縣,大力推進智能化供水管網和水表改造工程,并正式上線運行智能水務平臺。新一代智能水表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了用水數據的遠程傳輸與實時監控,自動向用戶推送用水量及水費賬單等信息,還能智能識別跑冒滴漏等異常情況。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對自家用水情況了如指掌。該項目預計今年 12 月全面竣工,屆時居民將切實享受到 “抄表不入戶、繳費不出門” 的便捷服務 。
在沁源縣,智能水表的安裝改變了傳統水表讀數依賴人工、易出誤差的狀況,居民通過智能設備隨時查看用水數據,水費計算透明公正,有助于合理規劃用水。同時,智能水表還具有遠程抄表、及時發現異常、助力階梯水價實施等諸多優勢。截至目前,沁源縣智能水表覆蓋率已達到 85% 以上,不僅使公司營收額顯著增加,2024 年同比增長 34%,還大幅提升了用戶滿意度,投訴率同比下降 80% 。
四、智能水表保障特殊群體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水表在保障特殊群體安全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招寶山街道總浦橋社區為高齡獨居老人和純老家庭安裝智能水表,當老人家里 24 小時內用水量低于 0.006 噸或連續用水高于 2 噸時,平臺就會預警,及時通知聯絡人或工作人員跟進走訪。這一舉措為老年人居家安全增添了一份有力保障,目前該項目已在鎮海區擴大覆蓋范圍 。
2025 年,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智能水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各行各業。它為我們帶來的,是節水節能的新可能,是便捷生活的新體驗,是保障安全的新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