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青海湖(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記者從青海省水利廳獲悉,5年來,青海水利部門報請青海省委省政府審議印發《中華水塔水生態保護規劃》《青海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完成了《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安全保障規劃》等重點規劃,構建了層級配套、目標明確的水利發展規劃體系。同時,引黃濟寧、共和盆地及外圍水資源配置、黃河干流防洪二期等重大項目及水土保持等面上項目納入國家水安全保障規劃,引黃濟寧工程納入國家2020至2022年開工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方案,夯實了水利事業長遠發展基礎。
從攻堅“32號”隧洞到“蓄集峽”開始全面發揮綜合效益
引大濟湟工程是青海省迄今為止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力保“32號”隧洞貫通,意味工程數十年主體建設“收官”在即,進入收尾階段。
近期,面對青海省內疫情防控形勢,工程建設者們持續推進面對進口面滲水、突泥嚴重,耗費大量時間清淤的情況下,出口以每天最少1.8米進度掘進,截至記者發稿前還剩余42.9米貫通。
穿越村莊和農田的引大濟湟西干渠4號渡槽(央廣網發 談林明 攝)
當然,好消息不止于此。本月初,歷時6年建設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一期蓄水目標,這標志著工程由建設期闊步邁向收獲期,開始全面發揮綜合效益。集峽水利樞紐工程總投資18.82億元,是全國172項節水供水工程之一,對于工程所在的柴達木盆地而言,不僅保護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還將供水保證率提高到96.4%,支撐對于地區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上游支流澤曲河(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青海省被譽為“中華水塔”,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源頭活水。其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北部橫亙青、甘兩省“生命之源”祁連山,東北部是中國內陸最大咸水湖青海湖,西部是中國“聚寶盆”柴達木盆地。
5年來,青海省水利部門補齊短板不足,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建成了引大濟湟調水總干渠、北干一期和沿黃四大水庫灌溉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開工建設了引大濟湟西干渠、北干二期、蓄集峽和那棱格勒水利樞紐等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實施了楊家、老虎口、諾木洪、浩門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馬什格羊等10余座水庫建成蓄水,水資源優化配置骨干水網初步構建。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城鄉節水供水、農牧區水利、防洪抗旱減災、水利信息化等中小型水利項目建設齊頭并進,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
從“天境”管水有“妙招”到黑泉水庫的效益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連縣有“天境”的美譽,這里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源頭,河西走廊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青甘蒙西部三省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更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關鍵地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地位和生態功能。幾年來,山好水美的祁連縣在管水方面不僅基礎打得牢,而且還有“妙招”。
青海省引大濟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黑泉水庫(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2021年7月22日,祁連縣發生強降雨,冰溝、拉洞等村的25米堤防、1000多米PE管道受損,面對水毀現場一片狼藉,祁連縣水利部門在感到心疼的同時也心里有底,因為他們早已給這些工程買了保險。當地通過引入商業保險模式,利用快速到位的保險資金對受損工程進行除險加固、維修養護,保證了工程安全運行。“天境祁連”的美譽不僅在于好生態,還在于好民生。民生最基本的需求是飲水安全要有保障。
走在黑泉水庫大壩上,極目遠眺,波光粼粼的庫區偶有水鳥掠過。黑泉水庫是青海省引大濟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7年至今,水庫每年保證了青海省水利廳下達的1.33億m3的灌溉用水量,共調蓄水量23.70億立方米。同時,向下游河道累計生態補水達2.54億立方米、向西寧市第七水廠9835萬立方米。
喝上放心水(央廣網發 談林明 攝)
5年來,青海省水利部門持續深化鞏固,增進民生水利福祉。堅決打贏水利扶貧攻堅戰,鞏固提升260.60萬人、3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水平,全省行政村基本實現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農牧區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分別達到84.7%、80%和94%。實施了一批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草原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建設,改善灌溉面積133.36萬畝。供水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工程運行安全可靠,人民群眾水利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
從黃河岸邊果飄香到青海湖畔半河清水半河魚
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黃河沿岸的扎瑪當,藏語意為“灌木灘之下方區域”。這里曾經溝壑密布、植被稀疏,土地干旱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種樹不見綠,造林不見林”。2019年初,當地政府投入700多萬元實施坡耕地改造、營造喬木林和經濟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助力當地村民致富。
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黃河沿岸的扎瑪當地區(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當地把傳統的“山頂戴帽子、山間纏腰帶、山腳穿靴子”和創新種植經濟林相結合,既做到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為當地群眾增收開拓了“新路子”。
經過“改造”后的扎瑪當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桃子、蘋果等經濟林“點綠成金”,既做到了“春賞花秋結果”,又增加了牧民收入。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青海湖湟魚最活躍的季節。為了繁衍后代,它們會離開湖水,逆流而上,在經歷夏候鳥捕食、湍急的水流、跳躍過洄游通道后,沿著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等淡水區域產卵,孕育新的生命。為加大保護力度,當地拆除攔河壩、修改建洄游通道。
湟魚洄游季(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在湟魚洄游季,逆流而上的湟魚,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壯觀景象;成群結隊地水鳥翱翔穿梭于此,形成了一幅魚鳥共生的生態新畫卷,吸引了萬千游客。
5年來,青海水利部門堅持多措并舉,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大力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利行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41.76平方公里,西寧、海北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通過省部驗收,建成青海湖湟魚洄游通道等9項水系連通工程,實施了湟中區、循化縣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兩輪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扎實有效,221座水電站安裝了生態基流監控設施,163座引水式水電站落實了生態基流下泄工程措施。河湖“清四亂”實現常態化規范化,累計排查整治河湖“四亂”問題1612項,構建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良好水生態環境。
從“天下黃河貴德清”到水利改革激發活力
從雪山發源的黃河一路蜿蜒前行,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水流變得舒緩平靜,呈現出多級河流階地和盆地丘陵地貌。一水中流,造就了沿河茂密的樹林與大片的濕地,形成了相對溫暖濕潤的小氣候,兩岸平疇沃野,村莊棋布。
“天下黃河貴德清”(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在這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構成了一幅綠水青山的生態畫卷,生動詮釋著推行“河長制”以來發生的喜人變化。
享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美譽,貴德縣河湖長制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河湖長制工作受到國務院表彰激勵;2020年河湖長制工作列入國務院督查激勵通報表揚和資金激勵的10個縣名單;2021年成功創建全國第五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5年來,青海水利部門激發改革活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五級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建立,落實6723名河湖長、15980名河湖管護員,設立省、市州、縣區三級河長制辦公室54個,構建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地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機制。水利投融資改革成效顯著,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掛牌運營,累計融資44.3億元,保障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資金需求。完成5677項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3個國字號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2個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示范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完成77處灌區、234.22萬畝改革任務,占總任務量的92%。
從完善工程體系到強化依法治水管水
5年來,青海水利部門完善工程體系,提升防洪保安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升行業能力,強化依法治水管水。
黃河源頭候鳥飛翔(央廣網發 馬生錄 攝)
截至目前,青海建成黃河干流防洪工程(一期)工程,防護干支流185.95公里;實施了10條主要支流、71條中小河流,新建(加固)堤防(護岸)1052公里,治理12條重點山洪溝,開展29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利防災減災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完成青海省山洪災害省級平臺更新改造,提升了山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多次成功應對黃河干流編號洪水和強降雨過程,科學處置了中壩水庫等險情,有效消除了可可西里鹽湖自然漫溢風險,化解了瑪多“5·22”、門源“1·08”地震涉水安全風險,為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河干流防洪工程(央廣網記者 樊永濤 攝)
同時,《青海省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條例》《青海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青海省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專項考核辦法(試行)》等地方性水法規和政府規章頒布施行,出臺了農牧區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水利建設市場管理等一批規范性文件,水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加快構建水利監督制度體系,統籌開展河湖、水資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汛減災、節約用水、水利資金等重點領域監管,形成了水利行業齊心協力、同頻共振的監管格局。
下一步,全省水利部門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貫徹“一優兩高”,統籌“五個示范省”,服務“四種經濟形態”,建設“八個新高地”,立足“三新一高”,以水資源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保障生態、供水、防洪安全為重點,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為抓手,鞏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水利發展成果,推進水利現代化建設,為保護好中華水塔、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