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戰爭
作為一個農耕為主的國家,水利灌溉是國家的命脈所在,早在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冰就在都江堰修建水利設施,從而將四川變成了天府之國,而且都江堰至今仍然在發揮著她的作用。由此可見,中國的水利建設水平已經很高了,然而在明末卻依然有很多水利失修帶來的災難。
都江堰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她灌溉著沿岸的良田,但是卻也是不是地給周邊的居民帶來災難。不斷淤積的泥沙太高河床,黃河堤壩需要連年維修,河床也需要經常疏浚,一旦黃河決口,不但顆粒無收,而且很多人畜都會被淹死,即使僥幸活命也得背井離鄉。所以,歷代王朝都特別注重修繕黃河,在明朝也是有著“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制度,但是從萬歷年間開始,朝廷撥下來疏浚河道的費用都被上下官員中飽私囊了,黃河則連年淤積,最終“連年決口”。
黃河
而到了崇禎年間,這種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改善,管理河道的官員“靠河吃河”,上下沆瀣一氣,“侵剋金錢,則從總河以至閘官,無所不利;支領工食,則自執事以至游閑無食之人,無所不利。”正是在這樣的官場和官員的管理下,黃河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改善。
當然,除了黃河,其他地區的水利也是同樣年久失修,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大水年發水災,而大旱年沒有水進行灌溉。崇禎皇帝在登基之初,也曾經想要著力修好水利,造福于民。給事中黃承吳則面奏崇禎皇帝:“東南時患水災,皆水利不修之故。”崇禎深以為然,便問道:“水利為何不修?”此時,崇禎剛做皇帝,對情況還不甚了解,故有此問。站在一旁的大學士說:“水利是東南第一大事,但修理須要錢糧。”這下戳到了崇禎皇帝的軟肋,因為他最缺錢。
崇禎
但是,修水利是關系到民生的大事,崇禎皇帝不想因為沒錢而落下一個不關心民生疾苦的罵名,但是要修水利又沒錢,他只好顧左右而言他,最后好不容易想到一個理由,他詢問到:“要修水利,可擾民否?”要修水利,當然要“擾民”,因為當時興修水利這樣的大工程,肯定需要百姓出人力,所以也算得上是擾民。于是,崇禎皇帝就借口“興修水利擾民”而不予批準修水利,這也是為自己沒錢找個臺階下。
最終,很多水利都沒有進行修繕,導致農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而發生天災之后,更多的農民加入了農民起義,崇禎皇帝再也無力阻止農民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