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地處四湖流域下游,有“水袋子”之稱,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當地灌區排灌設施較為老化。近年來,洪湖以水價改革促進灌區改造升級,探索建立排澇型灌區水價形成機制,全面提升排灌效率。
“借助農業水價改革,灌區灌溉用水保證率提高到85%。”10月中旬,洪湖市隔堤北灌區截流河泵站站長張文明說。
灌區設施老化難以滿足灌溉需要
洪湖境內有大小湖泊100多個,洪湖、大沙湖、大同湖等千畝以上水面面積的湖泊就有20多個。從不缺水的洪湖為何要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洪湖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長陳勇兵介紹,洪湖雖然水資源豐富,但排灌工程大都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歷史機制等原因,一批灌區設施老化,存在渠道破損淤積、閘站功能衰減、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
下內荊河灌區(荊州四湖總干渠末段)是洪湖最大灌區,灌溉面積81.4萬畝,由當地群眾自籌建設,經過近五十年的運行,出現淤積、滑坡、塌方等問題,造成堵塞多、輸水慢。“旱時,灌區大量排灌泵站功能老化,既影響灌溉效益發揮;汛期又達不到排澇要求。”陳勇兵說。
涇西泵站是下內荊河灌區一座以排澇為主的泵站,排灌覆蓋面積2萬多畝,建于1973年。站在幾百米遠望去,老舊的泵房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泵站6臺機組大多安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因設備老化,泵房老舊,6臺機組最多只敢開4臺。”站長曾翔介紹,泵站老化導致灌區排灌效率大幅下降,2020年汛期,大沙湖農場多地被淹,不少村民農田大幅減產,不愿繳納水費。
磁器湖泵站建于1975年,灌溉面積3萬畝,位于洪湖最大降雨帶上,6臺機組均已老化,去年大汛,泵站超駝峰運行,仍難以滿足排澇需要。
以水價改革帶動提升排灌效率
為支持革命老區建設,近年來省水利廳積極將洪湖系列灌區納入農業水價改革,改造灌區設施,提升灌區排灌效益。
洪湖隔堤北灌區因地處洪湖分蓄洪區北邊而得名,大小灌渠1000多條,渠系總長1000多公里,洪湖境內灌溉面積62萬畝,面積和產值均占洪湖四分之一,但主要設施均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老化嚴重。
2016年,隔堤北灌區被納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項目,投資1.4億元對灌區進行清淤疏浚、節水改造、安裝計量設施等,提升灌區排灌效率,改善渠道水生態。當年底,灌區改造完畢,改善灌溉面積28.8萬畝,恢復灌溉面2.8萬畝。
在隔堤北灌區萬全鎮段,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改造后的灌區,渠道通暢,岸坡整潔,各種閘站整治一新。改造后的截流河泵站,外墻修葺一新,泵房內4臺嶄新的機組隨時待命開機。站長張文明在此工作了近40年,見證了灌區改造前后的變化。他表示,改造后灌區灌溉用水保證率提高到85%,水利用系數也顯著提高,遇到大干旱年份也能保障灌溉用水。以前泵機排澇流量小,功能衰退,改造后4臺泵機可連續工作一個星期不停機,操作也實現信息化,泵機的流量、溫度等,電腦上一清二楚。
7月1日至2日,當地降雨量達130毫米,過去要排三天三夜,現在只用一天一夜。
探索排澇型灌區水價形成機制
“改革還要探索具有洪湖特色的水價形成機制。”陳勇兵介紹,依照方案,除建設供水計量設施、確定農業用水總量指標、完善協會管水職能等改革任務外,洪湖還要加快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他表示,洪湖水資源總量豐富,境內灌區的泵站、閘站等設施,除個別時段用于灌溉外,最主要的功能是排澇,目前農業水價改革,都以灌溉用水量來收費,但洪湖若照搬此模式,所收水費就會很少,難以滿足灌區維修管護需要。因此洪湖要根據實際,建立健全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和農田水利體制創新、農業用水價格總體不低于運行維護成本的水價形成機制。
同時,洪湖還將實行分級水價,制定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及小型灌區用水價格;探索實行分類水價,區別糧食類、經濟作物、養殖業等用水類型的用水價格,促進農業節水。
不久的將來,“水袋子”洪湖,農業用水將更加節約,更加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