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供水新聞
 
供水新聞

提升“四個能力” 實現水利高質量發展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10-22  來源:水利部  瀏覽次數:1110

發展主題決定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思路,對照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總體目標,切實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一、準確把握水利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水利作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更可持續、更加安全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一)堅持人民立場,把滿足人民群眾對水利的現實需求、最迫切的需要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水利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增強人民的幸福感作為工作標準,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迫切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要滿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需求,堅決守住水旱災害防御底線;二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更高的水資源保障需求,提高生產生活用水的保障程度,全力推進水資源集約利用、優化配置和統一調度;三是要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水環境和水生態的需求,讓每個河湖都成為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給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堅持底線思維,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水平

水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水安全形勢發生了明顯變化。從自然條件上看,我國地形地貌復雜多,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低且時空分布不均;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使得水安全問題更加突出。實現水利高質量發展,必須增強水安全憂患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構建現代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最大程度地實現水資源空間均衡、南北互濟、上下游統籌;把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充分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完善江河湖泊保護監管體系,推動水利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有效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經濟安全。

(三)堅持目標導向,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水利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要重點聚焦“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提供更為可靠的水安全保障、更加協調可持續的水資源支撐、更高質量的水生態環境”這一定位,既要堅決守住水旱災害防御底線,更要全力推進水資源集約利用、優化配置和統一調度,不斷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進區域產業政策、發展布局、發展模式朝著有利于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良性改善的方向運行,注重階段性與長期性有機結合,統籌解決好“四水”問題,建立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水利發展模式,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更可持續、更加安全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四)堅持改革創新,推動水利行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當前,我國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廣大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由于歷史欠賬多、經濟落后等原因,水利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東部地區、城市地區還有較大差距;水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依然艱巨,水利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能力,水利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效率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還存在差距。針對這些關鍵問題,一是要推進質量變革,針對發展不平衡的突出問題,統籌推進區域間、城鄉間的協同發展,提升水利公共產品和服務質量,全面提高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二是要推進效率變革,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資源集約利用,不斷提高水利的投入產出比。三是推進動力變革,走技術與體制協同創新的發展道路。

二、以提升“四個能力”為著力點,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

對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目標任務,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推動實現水利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提升“四個能力”。

(一)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就是要建立江河堤防達標率明顯提高、骨干行洪通道泄洪能力明顯提升、調蓄能力顯著增強、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更為精準完善、調度指揮更為有力的現代化水旱災害防御體系。一是完善流域防洪體系,構建系統完備、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現代化流域防洪工程體系;二是依法防控、科學防控,堅持“預”字當先、關口前移,堅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搶、搶重于救;三是堅持統一調度,全面提升水旱災害防御現代化調度指揮能力,進一步增強重大水安全事件風險防范化解能力,牢牢守住水旱災害風險防控底線。

(二)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

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就是堅持節水優先,把節水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的前提,強化用水需求管理,推動用水方式進一步向節約集約轉變,倒逼發展規模、發展結構、發展布局優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一是因地制宜,建立與當地水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節水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量水而行。二是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用水方式由低效向高效集約轉變。三是強化節水內生動力,發揮用水戶節水主體作用,激勵市場機制節水活力,推動全社會節水。

(三)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就是以實現水資源統籌調配和供水安全保障為目標,構建“多源供給、網絡連通、調配自如、保障有力”的水資源配置體系,完善“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國家水資源配置格局。一是科學規劃國家水網,加快建設一批重點區域水資源調配工程、重點水源工程、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合理規劃布局跨流域調水工作;二是切實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建立區域水、人、產、地、城等要素綜合統籌協同調控制度;三是建立完善水權分配制度,以管住取水口為核心,全面加強取水工程監管,實行水資源超載地區取水許可限批制度。

(四)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

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就是要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優美生態的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系統觀念和科學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與保護并重,開展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改善河湖環境,修復河湖生態,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讓每條河流、每個湖泊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一是管好“盛水的盆”,實現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繼續抓好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重點流域河湖專項行動,加強河道采砂綜合整治;二是要管好“盆里的水”,抓好河湖水資源保護,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指標控制,以水資源超載區、水生態脆弱區、水生態退化區為重點,通過“治”“保”“還”“減”“護”等綜合措施,對生態過載的河湖實施治理與修復。分區分類確定河湖生態流量目標,保障河湖生態用水,退還河湖生態空間,建立健全河湖休養生息的長效機制;三是全面開展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治理規劃、掌握治理規律、創新治理舉措。四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長江、黃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三、夯實提升“四個能力”的基礎和保障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利管理智慧化、水利治理體系法治化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四個能力”,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國家水網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

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功能協同,集約高效、綠色智能,調控有序、安全可靠的國家水網,全面增強我國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戰略儲備能力。一是推進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抓緊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后續工程建設,開展西線工程前期工作,建設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骨干輸水通道,逐步完善國家骨干供水基礎設施網絡。二是推動綜合性水利樞紐和調蓄工程建設,加快控制性樞紐建設,充分發揮其綜合功能和效益。重點在西南地區建設一批大型水庫,提高重點區域和城鄉供水保障能力。三是推進農村規模化供水,圍繞鄉村建設行動,完善灌排工程體系,提高保障糧食安全能力。

(二)構建“智慧水利”管理體系,推進水利管理信息化、現代化和智慧化

智慧水利貫穿于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水生態保護與水管理服務等體系,是水利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實現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具體體現為“物聯感知、互聯互通、科學決策、智能管理”。一是構建立體監測體系,以地面站網為基礎,加強信息源及信息系統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水利大數據、信息匯集以及信息系統的運行;二是加快水利云平臺建設,提升水利在線網絡儲存能力和計算分析能力,支持海量數據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務支撐功能;三是實施動態預警,利用遙感、空間定位、衛星航片、視頻監控、自動監測等科技手段,對水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域空間、河道采砂進行動態檢測監控,加強對重要水源地、河湖重要斷面、地下水重點開采區和超采區等的監測預警,及時準確掌握動態變化,強化預警和管控,對水災害實時動態預警;四是實現動態調度和管控,建設國家水網大數據中心和調度中心,加強數字流域建設,著重提升流域的監測能力、預測預報能力、調度決策能力和運行管理能力。

(三)完善水利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推進法治化、規范化和標準化

一是完善水法律法規體系。積極推動黃河保護立法,抓好長江保護法配套法規建設,推進節約用水、地下水管理、河道采砂管理等重點領域立法進程,開展水法、防洪法等法律修訂前期研究,健全立法工作機制,提高立法質量。二是嚴格執法,強化落實。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水利管理的全過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強化水行政執法,嚴厲打擊水事違法行為。三是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從節水定額標準、河湖生態流量管控、河湖生態空間管控、水資源調度規范規程、生態補償標準、水利基礎設施管護標準等方面,分類制修訂相關標準規范。

(四)著力推動重點領域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水治理體系

一是進一步發揮河湖長制作用。充分發揮部際聯席會議平臺作用,進一步完善河湖長制組織體系,推進河湖治理常態化規范化,以務實、高效、管用為原則,建立基于河湖長制縱向與橫向網格化,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河湖監管體系;二是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水利投融資市場化程度,推行符合水利行業和水利工程特點的建設模式;三是健全水利基礎設施長效運行和風險防控機制,按照“標準化、物業化、智慧化”三化融合,建立健全管護標準體系、分級分類防控制度,完善工程良性運行的價格稅費政策;四是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 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推行“清單”管理;五是推動科技創新,重點解決水利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推動水利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作者|王冠軍 劉卓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