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秋風,颯颯秋雨。9月,一場期盼已久的降雨,給彭陽大地解了渴。多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相當于全國水平的六分之一,缺水,如烙印一般,刻在彭陽的溝溝岔岔。曾經,對水的渴盼,來自天上的云。如今,彭陽縣農村4.3萬戶19萬人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依托的,是另一朵“云”。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從生命工程、解困工程、飲水安全工程到寧夏中南部飲水工程,為了吃上水,彭陽付出了幾代人的心血。吃上水,還要吃好水。近年來,彭陽縣探索實施“互聯網+城鄉供水”項目,多元化投入、精細化管理、標準化建設、均等化服務,實現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全鏈條自動運行,從水務控制室到百姓手機的全天候在線,從線上預警到線下反饋的全方位服務。農村飲水安全覆蓋率達100%、水質達標率達100%,管網漏失率降低23%,年節水量30萬方,年節約成本150萬元。
一滴水里的“云世界”,吸引了全國10多個省市專門來取“吃水經”。以群眾用水需求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實干擔當為保障,汩汩“智慧水”,乘著“水利云”,潤澤群眾心田,也奠定了鄉村振興基礎,促進了用水權改革。
“數字+” 讓每一滴水與“云端”相連
“山上是蓄水池,水池里裝有液位計,水位低到下限時自動啟泵補水,水面達到上限后自動關閥。”水管員馬志有負責彭陽縣文溝村等5個村子的供水維護工作。從蓄水池到村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聯戶表井,每塊水表的流量信息都能通過地面上的抄表終端采集,并發送到調度中心進行數據分析。
在彭陽縣農村飲水調度中心自動化監控室,“彭陽人飲工程管理系統”顯示屏上,全縣人飲總體建設、用水總量以及每戶水費收繳等情況,一目了然;只需輕點鼠標,即可看到所有泵站、監測點、蓄水池、聯戶表井的運行。以前,要掌握水的濁度、余氯和pH值數據,要分幾撥人,連續幾天才能完成。現在,依靠自動監測設備,刷新數據只需5分鐘,如果數據異常,平臺第一時間發出警報,并進行預處理。
科技引領,數字治水,大有作為、大有可為。一滴水里的一朵“云”,正是寧夏水利云。不用新建機房、無需服務器占用空間,借助水利云,彭陽縣推行“331”智慧城鄉供水模式。分散建設的42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源整合為“1水源、2水廠、3片區”,傳感器遍布泵站閥門,7466座聯戶表井,每隔5分鐘向4.3萬戶農家水表實時傳輸數據,飲水控制細化到每家每戶,流量水壓等數據匯入物聯網。管控靠云計算,調度實現自動化,管網漏失率由35%下降為12%。
“通過互聯網+技術和水聯網智能技術,對農村供水系統提供7×24小時的水源伺服、水廠伺服、管網伺服和入戶伺服,以保證供水系統的可靠性,讓農村群眾的自來水如同城里人一樣,同源、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清華大學-寧夏銀川水聯網數字治水聯合研究院院長王忠靜說。水聯網技術將用更準確的預報、更精確的調度、更高效的管理和更有效的利用,助力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西北偏遠山區“牽手”物聯網技術,基礎設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敢于、善于把最前沿的技術創新用起來。政府、市場和農戶都能參與其中、協同互動,投入、建設、管理、維護和服務等各個環節形成正向循環,讓每一滴水與“云端”相連,發揮最好的效用,也讓每個農戶享受“數字+”帶來的便捷。節水、節支、增效,“互聯網+城鄉供水”的新模式,正是創新引領的生動實踐。
“改革+” 讓每一滴水融入創新因子
農村供水工程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就像糧食,千辛萬苦豐收了,但收割、運輸、保藏、加工、餐飲,哪個環節都得注意。供水工程往往點多面廣,管道多要穿山跨溝,損耗大、維護成本高。望眼欲穿盼來的水,跑冒滴漏,讓人心疼;供水不穩定,讓人心煩。一邊是管理成本高、水價高,一邊是群眾滿意度低、繳費率低,用水卡在“最后一百米”。下決心解決難題,在改革上發力,彭陽縣打開思路,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問題意識,試點先行。“有次一戶家里水管爆裂,等到發現,把房子都淹塌了。”當了13年的水管員,馬志有的記憶里,類似爆管、漫水的事情時有發生。曾經,馬志有的手機里,鬧鐘都要定好幾個,提醒自己去泵站手工關閘。即便騎著摩托車翻山越嶺來回排查,小股漏水還是不易被發現。管道出了問題,檢修要停水,老百姓喝水沒保障。“家家都有大桶,得存著水。”馬志有說。自來水入了戶,但供水可靠度低,群眾滿意度也低,隨之而來的,水費收繳更艱難。
改革的動力,很多時候源自對痛點的敏銳把握。2016年,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建成,彭陽縣的干支管線也從3000公里延長到7109公里,解決供水中的浪費問題,尤顯迫切。試點,從解決泵站跑冒滴漏開始——對人飲工程的泵站、蓄水池、入戶計量設施等試點開展無線采集、啟停控制、液位壓力傳感、用水計量、視頻監測等物聯網改造,對流量、水位、水壓等參數實施在線監測,推進泵站無人值守、遠程控制、自動運行、聯合自動調度。
因地制宜,以專業化促改革。隨著工程深入推進,沒有充足的資金,也缺少現成的經驗,難題擺在面前,怎么辦?不等不靠不要,彭陽縣堅持多元化投入,引入企業投資建設和運營,成立專門的水務投融資平臺,通過政策性貸款、中央預算內資金、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地方債券和群眾自籌等多渠道籌資3.1億元;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創新“EPC+O”(設計、采購、施工+運維)模式,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長江設計院承擔工程3年施工和12年運維任務。2020年,運維人力從90人降至40人,水費收繳率從60%提高到99%。運營成本下降了,彭陽縣將城鄉水價統一調整到2.6元/立方米,全縣農村群眾與縣城居民一樣,喝上了“同源、同質、同網、同價”的自來水。公開透明的水價、預繳預付的收繳機制使農村居民能夠明明白白地繳費用水,形成了“用水花錢、節水省錢”的共識,有效激發了農村居民的節水意識。
無論城鄉飲水,還是農業用水,都要結合用水權改革做好節水文章,騰出寶貴水資源用于發展生產、改善生態。“最近在忙著入戶填表。”在徐塬村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常住戶調查摸底表上,可以看到外出人口、常住人口、水量定額、階梯水量等信息欄。目前,彭陽已完成全縣74家工業企業、48家規模化養殖戶的摸底調查任務;完成測量干渠130公里、支渠146.3公里,摸底調查灌溉面積9萬畝、1964戶非居民;完成農業灌溉水價、城鄉居民生活飲水測算和報告的編制工作。接下來,彭陽將在總量控制、結構調優、效益凸顯等3項發力,在分類水價、水資源稅等2項改革,從收儲調控機制、激勵機制、信用機制、投融資機制體制等4個方面著手,推進用水權改革。
“實干+” 讓每一滴水潤澤群眾心田
飲水安全事關民生福祉。“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是實實在在為老百姓服務。”9月15日,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張雷在調研“互聯網+城鄉供水”的彭陽模式后,如此稱贊。
“怎么沒水了,家里忙,腌草呢,要用,麻煩處理一下。”9月7日,丁崗堡村一名農戶在“彭陽智慧飲水”微信公眾號里上報維修,僅2分鐘,就得到了工作人員的答復。“昨天夜間有用水,問一下用戶屬于正常用水嗎?”“聯系了,昨晚忘關水龍頭。”水管員馬志有的微信工作群里,這樣的對話并不鮮見。農戶用水,怎么讓水管員來操心?“有的就老兩口在家,水管子打開,忘記關了,淌一夜都不知道。”有了系統實時監測,農戶家中的用水量和用水時間一旦出現異常,信息預警直接發送給水管員,“線上+線下”,數分鐘內聯系用水戶、數小時內到位維修,這樣的服務大大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一滴水里折射出了“云世界”,也生動地映照出彭陽為民辦事的實效。自來水流進農家院,“用碗洗臉”成為歷史,家家戶戶房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成為農村新景觀;遠在外地的子女,拿起手機就能為老人隨時買水;庭院經濟、設施農業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改變,因水而來。“現在,自來水通到了灶臺,我們也不用跑17公里外的水管所繳水費。”文溝村村支書蘭武英說。用水有保障、更便捷,村里90%的農戶放心地發展養牛產業,文溝村摘掉了“窮帽子”,奔向致富路。
創造經驗、形成模式的優勢何在?大膽探索、說干就干的決心和干勁兒,從何而來?立足本職崗位,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無疑是“互聯網+城鄉供水”的彭陽模式的密碼所在。加快推進“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區建設是關乎長遠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必然要求。目前,寧夏“互聯網+城鄉供水”管理服務平臺已啟動建設,預計到2025年底,全區將實現“互聯網+城鄉供水”全覆蓋,基本建成“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區。相信,讓每一滴水走上“云端”、流進群眾心田,必將為繼續建設美麗新寧夏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云上”水,解干渴。記者 剡文鑫 攝

八面來風
“引水入云”,為什么是彭陽
一張“水網”連起千家萬戶,村民用水情況在后臺時時監測更新;輕點鼠標就可控制水管閥門、自動調節水位;一處水源灌入千溝萬壑,打通群眾飲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思路一換天地寬,將互聯網融入用水、管水中,這樣的創新之舉讓人眼前一亮。難以想象的是,如此先進的“互聯網+城鄉供水”模式,卻是在極度缺水的固原市彭陽縣探索出來了。
咬定目標不放松,彭陽千年之渴得解,彰顯著“說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實干作風,也生動詮釋了“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過去,行走在彭陽大地,翻山越溝尋水源是彭陽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由于地處干旱少雨的貧瘠之地,飲水困難一直是彭陽無法回避的痛點和難點。解決飲水困難事關民生福祉,讓自來水流進農家院,人人喝上健康水,迫在眉睫,也勢在必行。面對現實困境,彭陽不等不靠不要,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前行。從解生命之渴到取幸福之水,從實現安全暢飲到享受“云上服務”,30多年來不懈努力,最終實現了從無水到有水,再到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的目標,這背后的每一步,無不傾注著一代又一代彭陽人的汗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對于水資源短缺、基礎設施相對較弱的彭陽來說,用上水、用“活”水,意味著要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在山大溝深的土地上進行管網改造,千方百計籌資金、引技術,在信息化起步較晚的鄉村搭建云服務平臺……哪一項都不容易。在困難面前,是消極畏難、怨天尤人,還是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實踐給出最好的回答。從挖一口水井,到織一張“水網”,從水管員上門挨家挨戶收水費,到村民打開手機隨時隨地繳水費;從翻山下溝到河道排隊取水,到每家每戶流出甘甜的自來水……“互聯網+城鄉供水”的彭陽模式,用行動和實效驗證了那句話: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
翻開彭陽用水的新篇章,有這樣一組數字令人印象深刻:農村飲水安全覆蓋率100%,水質達標率100%。100%的得來,不是隨隨便便、從天而降的,是勇于創新的成果,更是真抓實干的成效。技術終究是手段,解水之困,說到底還是為解民生之困、謀民生之利。考驗的是心系群眾安危冷暖、把握群眾所思所盼的情懷;是找準群眾的痛點,實打實解決難題的能力;是科學謀劃、腳踏實地的本領。幾代人埋頭苦干、努力耕耘,一張藍圖繪到底,在干涸的土地上灌溉出驚艷的花朵,“互聯網+城鄉供水”,展現的是“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的情懷,映照的是砥礪初心才能贏得人心、真誠為民方可不負人民的決心。
水是農業之基、鄉村之魂、民生之本。水的問題能不能解決好直接關系到民生福祉,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如今,彭陽農村群眾喝上了明白水、安全水、幸福水。但也要看到,鄉村振興,需要更高效地用好水資源。變的,是對用水的更高需求;不變的,是對為民服務的不懈追求。當前,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已經展開,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肩負起一代接著一代干的責任使命,更多的奇跡還將發生。(沈 琪)
記者手記
讓百姓吃上明白水安全水幸福水
“彭陽縣始終堅持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頭號民生工程,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實現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彭陽縣政府代縣長張永強說。
近年來,彭陽縣針對工程標準偏低、手段傳統、體制不順和有管無水、運行困難等短板和問題,縣委和政府專題研究破解之策,打破慣性思維,實施理念創新和模式突破,確定走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的路子,采取“工程提升+管理改革+數字賦能”的模式,將全縣已建分散飲水安全工程整合為“1水源、2水廠、3片區”的城鄉供水體系,以整體升級打包解決農村飲水難題,全力推進供水“建管服”改革。
“彭陽縣依托寧夏水利云和‘水慧通’公共平臺,運用清華大學水聯網技術,實現了全縣7109余公里主管網和全部工程設施24小時自動運行、精準管控,對供用水和生產數據實時自動采集、傳遞、分析和處理。”張永強說,按照“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便民服務理念,讓全縣群眾吃上了“明白水、安全水、幸福水”。
“供好水,更要管好水。”張永強表示,彭陽縣在管好水方面,堅持運用數字化思維實施農村供水工程改造和提升管理服務創新,應用新興技術,實施數字化工程,有力破解農村飲水安全“缺人管、跑冒漏、收繳難”等難題。
“彭陽縣始終堅持把民生福祉擺在農村供水‘放管服’改革的首位,打好綜合改革‘組合拳’,扎實推進城鄉供水服務均等化。多渠道籌措資金3.1億元,采用設計、施工、運維總承包模式,有效提升建管綜合質效,將城鄉水價統一調整為每立方米2.6元,全縣城鄉供水實現‘同源、同質、同網、同價’均等化服務。”張永強說,通過政企共同出資組建縣城鄉供水管理有限公司,企業承接全縣供水工程的日常運行、水質監測和維修養護管理,嚴格落實從水源到水龍頭水質檢測制度,確保全縣百姓喝上“安全水”。
“彭陽縣通過探索‘互聯網+城鄉供水’模式,實現了貧困山區群眾‘從毛驢馱水到手機買水’的革命性轉變,有力促進了全縣脫貧攻堅,有效做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了生活品質,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張永強表示,彭陽縣緊緊圍繞農村飲水安全保障,以民生水利建設為重點,讓群眾喝上了干凈水、安全水。
經過多年來不懈努力,大膽創新,彭陽縣探索出了一條“互聯網+城鄉供水”管理的新路徑,取得了“通上水、管好水、水好用、方便用”的效果,打造了城鄉供水“投、建、管、維、服”新模式,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借鑒的經驗和模式。(記者 剡文鑫)
見聞
“水上云端”的甘泉生活
山路一轉,天地開闊。遠處的梯田層層疊疊,彎彎道道、溝溝壑壑間,埋藏著彭陽人“引水上云端”的勤勞與智慧。
水往低處流,山里人吃水一向困難,在貧瘠的干旱之地吃水更難。2016年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彭陽受水區通水試運行,農民吃水難題得到緩解,群眾用水需求更高。水管跑冒滴漏故障頻發,偏遠山區管理不易、服務更難,村民飲水質量得不到保障……彭陽縣開始探索“互聯網+城鄉供水”的新模式,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鏈條智能化改造,利用“水利云”拉起一張水網,為村民提供服務。
紅河鎮文溝村便是這張水網上的一個基點,也是水管員馬志有服務了13年的村莊。挨家挨戶統計信息,馬志有最近正忙著對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常住戶調查摸底。
“縣上要準確掌握基礎數據,分配全縣有限水資源量,我要把負責的文溝村等5個村的用水情況摸查清楚。”走村入戶,上山下坡,這樣的工作對馬志有來說并不陌生,在幾年前,甚至更頻繁。
自清凌凌的自來水流入農家院,每月底,文溝村都會開始一項繳費工作。水管所離村上有17公里山路,曾經,大多數時間還得靠水管員深一腳、淺一腳轉山坳,挨家挨戶收水費。比起腿腳上的辛苦,最怕的還是費時費力跑一趟,卻要不來水費。“冬天騎著摩托車,冷風直往脖子里灌,結果有時候還白跑了一趟,要不來水費。有些人嫌水價高交不起,有些人因為爆管、漫水淹了農田,不愿意交……”
如今,有了指尖上的服務,這些問題早已迎刃而解。在紅河鎮文溝村村民蘭林科家中,蘭林科興致勃勃地打開“彭陽智慧水務”微信公眾號,展示手機一鍵繳水費功能。“方便得很,用手機隨時隨地可以繳費,預繳預付,保證家里供水不會斷!”
拌飼料、喂養、清掃牛舍……養殖是蘭林科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文溝村的主要產業。“以前別說給牛吃水,人吃水都困難。”提起曾經取水難,蘭林科有憶不完的苦。早上四點多起床,步行3、4公里,去溝道排隊取滲出來的地表水。水少人多,眼巴巴地望著,到了跟前卻剩不了多少。要不就去鄰近的甘肅高寨村拉水,來回一個多小時。取水困難,讓村民的養殖路也陷入困境。
如今,文溝村家家種草,戶戶養畜,肉牛存欄從2015年不足1000頭增長到2700頭,養殖業風生水起,水的作用功不可沒。一張水網,改變的不光是村民的生活,也讓畜牧養殖、特色種植等富民產業迎來了發展新機。
水曾在云端,是山里人的渴望,水落入“云端”,帶來家家戶戶暢飲甘泉的幸福。(記者 沈 琪)

老百姓用上明白水、安全水、幸福水。記者 剡文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