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持考核導向,扎緊制度籠子。
高站位部署立法、考核,促使水資源管理“有人”“有錢”“有制度”。嚴抓責任落實。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果納入江門市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考核內容,并專文通報倒逼全市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升用水效率。2019年全市用水總量(25.98億m³)、萬元GDP用水量(82.6 m³/萬元)、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2.01m³/萬元)、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236)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9.3%)均優于省年度考核目標值。嚴建制度管理。以市政府規范性文件形式制定完善我市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計劃用水等十多項工作規定,今年出臺《江門市水資源管理辦法》,被省水利廳、南方日報及江門日報報道。嚴控資金保障。全省率先出臺《江門市潭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制定《江門市潭江水資源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設立潭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和潭江水資源保護專項資金。兩項市級資金2020年共落實8300多萬元,近三年來縣級共計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切實保障水資源工作穩定開展。
二、堅持強化監管,夯實水資源管理基礎。
以取用水監管為重點,筑牢水資源管理基礎。摸清底數做好區域水資源配置規劃和方案。深入組織調研摸查,相繼完成《江門市水資源綜合規劃》《江門市大廣海灣經濟區供水保障規劃》《江門市水中長期供求規劃》《江門市中長期節水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江門)優質水源保障建設方案規劃》等系列水資源保障規劃,以及《江門市錦江水庫開發利用潛力研究分析》《江門市銀湖灣濱海新區取水水源論證》等系列水資源配置方案;完成銀湖灣濱海新城規劃、江海區城市綜合規劃等一批涉水重要規劃以及206宗建設項目的水資源論證,規范指引我市水資源管理工作。建立臺賬細化取水計量管理。全面開展取用水戶核查整改,做好取水許可臺賬管理,在全省率先對取水戶實施實時監控。目前完成7個重點中型灌區農業取水許可審批發證,新會雙水發電廠成為全省第一個核發取水許可電子證照取水戶;全市取水計量設施安裝率為99.31%,在線監控率61%,7宗重點中型灌區均安裝農業取水實時監控系統,取水計量管理規范化、信息化達到先進水平,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開展用水定額、計劃管理與評估。對月用水量超過5000 m³的非居民用水戶,建立重點監控用水戶名錄,并實行嚴格計劃用水管理。嚴格執行超計劃取水累進征收水資源費等累進加收收費制度,全市水資源費征收額逐年穩步增長,2019年全市征收額共1.03億元。大中型灌區用水評估全覆蓋,共壓減審批農業取水許可水量約2億m³,有效提高灌區用水效率。做好河道生態流量核定和水量分配工作。對全市54條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核定維持河流健康的生態流量,在全省率先完成地市水量分配方案。加強地下水保護管理。實行最嚴格地下水開采許可制度,建成16個地下水監測站點動態監測。
三、堅持常態治理,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以水資源節約保護為重點,常態化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常態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印發《江門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大力宣傳推動全社會全行業節水。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208個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節水型企業及節水型居民小區等節水載體,李錦記(新會)食品有限公司被省經信委和省水利廳評為第一批省級節水型企業。臺山市、新會區獲評省水利廳“省級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單位”。常態保障飲用水源地安全。完成4個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規劃及重要水源水庫健康評估,2019年共整治65個縣級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全面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82個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確保飲水安全。常態保障城市應急備用水源。投資2.74億元完成了江門市區應急備用水源及供水設施工程建設,確保江門中心城區居民在西江水源受危時有供生活10天的應急用水,解決了江門市區供水水源單一、應急供水能力不足的問題。各市、區也全部完成了城區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常態加強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管理及污水再生利用,已查出管網漏量2672m³/h,完成管網修漏31215次,供水管網漏損率達到國家標準(10%)要求。污水再生利用水量(6249.98萬噸)較上年增加一千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