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重磅!湖北連發三個方案,事關老舊城區、排水防澇、高標準農田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9-16  瀏覽次數:688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網連發三份重磅方案——

《湖北省城市補短板強功能工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

《湖北省水利補短板強功能工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

《湖北省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

查閱這三份重磅文件

事關老舊城區、排水防澇、高標準農田等

重要領域

湖北省城市補短板強功能工程

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

三年目標

全省縣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99%以上;設區城市建成區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縣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完成率達到60%以上。

全省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焚燒比例達70%以上;縣以上城市全部具備廚余(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能力;設區城市具備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能力,建成區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至少1個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武漢、襄陽、宜昌建成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縣以上城市建成區平均道路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

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50公里以上。全省設區城市建成區4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其他城市3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易澇點整治全部完成。

老舊小區改造開工7500個以上,完工5000個以上。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以上。

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99%和98%以上,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下。

重點任務

補老舊城區短板。著力解決城市老舊小區臟亂差、基礎設施不完善、背街小巷衛生環境等問題,謀劃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園林綠化等方面的重點項目。

補排水防澇短板。著力解決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不完善,抽排能力不足、排水管道不健全、城市易澇點整治不到位等問題,謀劃推進城市排水管網、排水泵站、調蓄設施、易澇點整治、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的重點項目。城市新城新區以及新建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河道整治等項目嚴格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方法,老城區結合舊城改造、易澇片區整治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逐步實施。

補污水收集處理短板。著力解決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不足、配套管網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到位、污泥處理處置缺失等問題,謀劃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配套管網建設、雨污分流改造、污泥處理處置、黑臭水體治理等方面的重點項目。

補齊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短板。著力解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能力不足、收集轉運體系不完善問題,謀劃推進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體系、廚余(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老舊填埋場整治和生態修復等方面的重點項目。

補供水供氣短板。著力解決城市供水供氣設施能力不足、管網老舊、供水管網漏損率高等問題,謀劃推進城市供水廠改造、老舊供水供氣管網改造、供水分區計量、城市燃氣儲備調峰設施、城市集中供暖及管網設施等方面的重點項目。

補地下綜合管廊短板。著力解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體系不完善、入廊率不高、管理機制不健全、馬路拉鏈等問題,謀劃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綜合管溝等重點項目。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設綜合管廊,對老城區管網進行綜合改造。凡建有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各類管線必須全部入廊,管廊覆蓋區域不得新建管線。管廊實行有償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費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和運營地下綜合管廊。

補道路交通短板。著力解決城市路網密度不足、微循環不暢通、主次干道斷頭路、公共停車設施不足等問題,謀劃推進城市道路建設、橋梁隧道、快速路、公共停車場等方面的重點項目。

補公共體育設施短板。謀劃推進一批大型公共體育場館新建和改擴建項目,使全省所有縣(市、區)達到“一場兩館”(一個標準體育場、一個不少于3000座體育館、一個游泳館)的標準,提升全省公共體育設施水平。

湖北省水利補短板強功能工程

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

三年總目標

結合省“十四五”規劃編制,實施新一輪水利補短板工程,加固堤防3100公里,治理崩岸268公里,進一步完善長江、漢江防洪工程體系,確保重點中小河流防洪標準達到10-30年一遇,主要湖泊防洪標準達到10-50年一遇,重點易澇地區排澇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大中型病險水庫水閘安全隱患基本消除,山洪災害防治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省洪澇災害總體可防可控;

重點推進鄂北二期等一批重大引調水和水源工程,逐步形成多元互補水資源配置格局,徹底解決鄂北地區“旱包子”問題;

改善、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500萬畝,提高灌區現代化水平;

新增或改善農村供水人口1000萬人,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重點任務

國家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主要包括:引江補漢工程、鄂北二期、杜家臺分蓄洪區蓄滯洪區和安全建設工程、洪湖東分塊安轉工程、華陽河西隔堤加固、華陽河蓄滯洪區建設工程、姚家平水利樞紐工程、蘄水灌區擴建、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等9個已納入2020-2022年全國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實施方案的項目,總投資約1050億元。

抗旱補短板項目。主要包括:引調水及骨干水源工程(2個引調水工程、30個新建中小型水庫)、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110處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3個農村水系綜合整治)、3個灌溉泵站更新改造,33個農村飲水提標升級項目,總投資約146億元。

洪澇災害防御補短板項目。主要包括:重點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含12條主要支流,54條中小河流,山洪溝治理及氣象水文補短板項目),重要性控制性閘站改造(含60處大中型排澇泵站擴容改造,49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主要湖泊防洪達標工程(22個主要湖泊加固),骨干防洪工程提升(44座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總投資約271億元。

其他項目。主要包括:擬爭取水利部“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項目、碾盤山水利水電樞紐、漢江堤防治理等其他57個項目,總投資約264億元。

湖北省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

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

總體目標

圍繞提升糧食產能,按照“國家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總體目標和《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到2022年底全省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4181萬畝以上的目標,謀劃湖北省三年目標任務。

2020-2022年,全省每年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340萬畝,共計1020萬畝,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全省土地產出率、水土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升,帶動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重點任務

田塊整治工程。按照平原區集中連片面積不低于3000畝、山丘區集中連片面積不低于1000畝進行整治。根據不同區域地形地貌、作物種類、機械作業和灌溉排水效率,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項目建成后,農田土體厚度達到5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層厚度在20厘米左右,水澆地和旱地耕作層厚度在25厘米以上,丘陵區梯田化率高于90%。

土壤改良工程。通過工程、生物、化學等方法,治理過沙或過黏土壤、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質量水平。根據不同區域生產條件,推廣合理輪作模式,減輕連作障礙,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促進土壤養分平衡。項目建成后,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每公斤12克以上,土壤酸堿度在5.5~7.5。

灌溉和排水工程。科學規劃建設田間灌排工程,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和改造灌排渠(管、溝)道及渠系建筑物,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灌溉和噴微灌等節水措施。項目建成后,灌溉保障率不低于75%,排水標準達到10年一遇,1~3日暴雨3~5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田間道路工程。按照生產需要和農業機械化要求,優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整修田間道路。機耕路寬度3~6米,生產路寬度不超過3米,合理建設附屬設施。項目建成后,田間道路直通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100%,山丘區達到90%以上,到2022年底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以上。

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根據因害設防原則,對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進行合理布局,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積極開展綠色農田建設試點。項目建成后,區域內受防護的農田面積比例高于90%。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優化村莊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對5000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內農田,符合建設條件的地塊全部進行高標準化改造,實現生態、生產和生活相協調。

農田輸配電工程。重點建設10千伏以下的輸配線路、變壓器、配電箱等。對適宜電力灌排和信息化的農田,鋪設高壓和低壓輸電線路,為泵站、機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電力保障。配套建設有線寬帶、5G通訊等信息基礎設施,為智慧農業提供信息基礎保障。

科技服務工程。加強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監測,跟蹤監測耕地質量變化情況,推廣免耕少耕等技術措施,保護和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大力推進數字農業、良種良法良機、科學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科技應用。項目建成后,科學施肥施藥技術基本全覆蓋,良種覆蓋率明顯提高。

管護利用工程。對接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管系統,全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信息統一上圖入庫。落實高標準農田管護主體和責任,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設施運行管護,健全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資金。及時修復損毀工程,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持續發揮效益。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