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作為答卷人的通道縣水利局積極開展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作,抓好問題整改,真正為民辦實事,解難題,成效明顯。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通道侗族自治縣累計投入工程建設資金8082.55萬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598處,其中集鎮供水工程10處,單村供水工程588處,解決20.57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至2015年年底農村居民飲水安全比率達100%,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工程建設任務。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飲用水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對水量、水質、水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全縣已建成的飲水安全工程提出了新的考驗:一是建后管護體系不健全,缺乏維護資金,管護制度難落實。管護制度流于形式,水管破損漏水無人及時維修,而經常發生斷水、停水現象,水源、水池、管網常年未按時進行排污、清洗,嚴重影響水質水量安全。二是水質渾濁較為普遍,難以滿足生活的需要。由于當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處理設施較為簡易,泥沙沉淀過濾能力有限,特別是2015年以前興建的供水工程,因水質處理過于簡單,工程管護制度不全,水源水池未按時排污清洗,水質渾濁較為普遍,水質難以達到群眾直飲的預期,難以達到群眾任意使用水量要求,導致群眾滿意度很難達到100%。三是季節性缺水較為突出。該縣大多數供水工程水源采用山泉水或地表溪水,水量隨季節性變化大,部分村組居住位置高,可選擇的供水水源極為有限,甚至無任何替代和補充水源,加之大多數供水工程未按量計取水費,用水浪費嚴重,部分供水工程枯水季節或遇到干旱天氣水量出現供水量不足的情況。四是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損壞較多,水源保護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因公路建設、風電建設、林道開挖導致供水系統管網損壞,導致水質渾濁也經常發生。當期我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源保護工作仍處空白期,因挖礦、養殖等生產建設對水源污染、破壞較為突出,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和污染,水質渾濁、發臭無法繼續使用。
農村飲水安全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任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為滿足群眾對自來水普及率、水壓、水量等日益增長用水需求,切實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力保障全縣脫貧攻堅工作順利推進。自2016年起,通道縣水利局全面啟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鞏固提升項目,出臺一系列為民務實舉措,解飲水安全之難,幫人民群眾之困.
一是公開透明監管。設立工程建設公示牌,對項目建設規模、內容、資金、管材品牌等進行公示,鼓勵受益區群眾參與工程質量監管,主動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二是積極推行“法人負責、施工保證、鄉鎮監管、群眾監督”的“四級”質量保障機制。嚴格執行基建程序,緊盯質量控制細節,嚴把原材料進出、設備購進、成品使用等關口。每處工程水池開挖深度、水池配筋、澆筑,均須經業主委派技術人員現場復核簽字才可實施;每處工程所使用的管材及配件品牌,中標單位必須提前申報,采購清單也須在水利局備案,工程驗收將根據申報品牌及采購清單進行逐一復核,管道埋深按不低于30CM標準執行,其中過田、過路等特殊地段埋深不低于70CM,管道填埋必須有現場監督員簽字,確保工程質量。
三是嚴抓工程驗收關。工程完工后,由財政、扶貧辦、水利局、鄉鎮、設計單位、村組代表及現場監督員組成的聯合驗收小組對項目進行驗收,嚴抓工程驗收關,保證工程質量。四是完善管護制度,強化培訓力度。制定并印發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由受益村組具體負責。要求所有供水工程需建立健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管護制度,明確管護責任,確保工程長期良效運行。目前各供水工程管護制度得到不斷完善,全縣598處集中供水工程管護制度及管護責任人已全部進行公示。同時為不斷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專業管護能力,該局以鄉鎮為單位,開展農村飲水安全管護技能知識培訓會,累計召開培訓會11場次,培訓管水員500余人次,發放專業管護技能知識培訓資料600余本,管水員專業管護能力及飲水安全意識有所提高。五是定期走訪排查,不留盲區死角。為確保工程正常運行,保障廣大群眾飲水安全,定期對農村飲水安全情況進行“回頭看”。多層次、多角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152個村供水工程質量及管護運行情況進行全面排查,不留盲區和死角。
截至目前共累計投入工程建設資金1.26億元,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51處,所有工程均配置過濾沉淀池,累計安裝消毒設備335臺套,一體化凈水設備23臺套,鞏固提升惠及人口達13.47萬人,自來水普及率、水質、水量、水壓等得到全面提升,目前全縣20.57萬農村人口全部達到飲水安全標準,基本實現“戶戶接通自來水,人人喝上安全水”戰略目標。
在新時代,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趕考"遠未結束。我們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我們一切工作的標準,才能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