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和長江邊的挑水夫
故事要從武漢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說起,那時的武漢雖有井水,但人口稠密,寸土寸金,許多人家無法打井,人們只好到漢江或長江里取水,肩挑手提運回家。
長此以往,便有了挑水這個營生 - 挑水夫將水挑上岸,送到有需要的人家,以謀取微薄的酬勞,然后各家用明礬將水澄清。

每天下河擔水的人川流不息,不計其數。大街小巷被挑水夫水桶里濺出來的水打濕,終日難干,成為“水巷”。即使炎夏時節,路面也是濕漉漉的。
《漢口竹枝詞》就有這樣的描述:
「 九達街頭多水巷 炎天時節不曾干」
應運而生,宗關水廠開啟武漢自來水時代
直至1906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重視水電公共事業的創辦,但張之洞心中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事關中國主權,絕不許外商染指。
當時被譽為“漢口頭號商人”的寧波商人宋煒臣,覺察到了張之洞拒絕外資插手水電業的想法,便聯合了另外11位商人,以集資的方式籌款300萬元創辦水電公司。
很快,宋煒臣等人的呈請得到了張之洞的準許批復,并批準官錢局撥官款30萬元作為股本,以示支持。

既濟公司第一套股票(50股)
自此,商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名稱取自《易經》水、火既濟的意思。
1906年7月宗關水廠破土動工,1909年8月建成,1909年9月4日正式開始供水!
當時的武漢,是國內第4個擁有自來水廠的城市,且供水規模為全國之最。
那時的宗關水廠日供水量為2.3萬噸,覆蓋24萬人口。
在此后近半個世紀,宗關水廠是武漢唯一的公用自來水公司。
動蕩年代,宗關水廠穩中求進
剛成立的宗關水廠一切順風順水,但很快,時局變幻,戰火四起,宗關水廠數度陷入困難,但從未斷過供水...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軍在漢口放火燒了三天三夜,宋煒臣成天奔波游說,既濟水電兩廠才得以幸存。不過供水供電設施損毀嚴重,宋煒臣不得不將自己的地產抵押,才借得資金購買設備進行維修。

1911年10月30日辛亥革命,清軍火燒漢口
1931年武漢遭遇特大水災,漢口一片汪洋。既濟公司為保住水電兩廠,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1931年武漢特大水災
1949年武漢解放前,國民黨軍隊一度想炸毀宗關水廠。在共產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水廠工人組建護廠自衛隊,用200銀元買通了當時在水廠周邊埋地雷的國軍營長,總算是保住了水廠。
傳承歷史,宗關水廠飛速發展
直至解放以后,百業待興,宗關水廠也開始全面改造,規模逐步擴大。
1960年擴建后的漢口宗關水廠

來源:《武漢工業百年》
1976年至1986年,宗關水廠經過挖潛改造和擴建,日供水能力由過去的30.4萬立方米提高至80萬立方米。
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建設發展,如今的宗關水廠,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日供水已占到漢口主城區供水量的七成。
雖已是現代化的自來水廠,但其仍保存著1908年的老泵房、一座兩層樓的西洋建筑公事樓和漢口水塔。
老泵房
改建后的泵房博物館

昔日漢口水塔
現漢口水塔
宗關水廠創辦至今,已走過了109年的歷程。風雨滄桑,世事變遷,今天的宗關水廠,屬于武水集團子公司武漢三鎮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建設成為日供水能力為105萬噸的現代化大型自來水廠,服務人口200多萬,成為自來水水質標準行業領先者。
不忘初心,宗關水廠與時俱進
宗關水廠不僅是武漢自來水事業百余年的見證,今天它依然是武漢自來水事業的重要支撐,最初的功能仍在續寫。它將會與新的時代一起砥礪前行,更好的服務于武漢自來水事業,力保江城人民用水。
今天的武水集團涵蓋城市供水、排水、市政工程、水環境治理、信息管網等多個領域。
目前擁有宗關、平湖門、堤角、琴斷口、白沙洲、余家頭、白鶴嘴、金口、沌口、陽邏等10座自來水廠,日綜合供水能力385萬噸,擁有供水管網7700余公里,大型供水轉壓站16座,供水服務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
擁有沙湖、黃浦路、二郎廟、龍王嘴、湯遜湖、南太子湖、三金潭、黃家湖、落步嘴等9座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353公里,污水提升泵站5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191萬噸,服務面積398平方公里。
新時期新階段,武水人秉承“科技水務、綠色水務、民生水務”發展理念,堅持“用戶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始終踐行“凈兩江之水,潤三鎮人家”的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