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浙江全省掀起的“五水共治”中,臺州市全面推廣“河長+警長”模式,以“鐵腕治水、斷腕轉型”的魄力,從消滅“黑臭河”、“垃圾河”做起,倒逼企業、行業、產業轉型。三年來,臺州投入37億元,實施了144個治水項目。
先摸水情再下手
“臺州過去也一直在治水,但多流于表面,一時效果,有;根本改變,無。”臺州市環保局局長章維建告訴記者,這回治水,他們先下手摸清了“水情”。
1994年,臺州撤地設市,行政中心搬到了處于平原河網密布的椒江區海門鎮。大搞建設的人們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規劃、建設時未考慮城市生態功能,導致斷頭河現象嚴重。城區上游的長潭水庫作為飲用水水源后,來水滿足不了生態補水需求。大量各類污水排入城市河道,導致水環境承載壓力巨大。
臺州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6年,臺州滿足水環境功能要求的斷面41個,占總斷面數的46.6%。經過多年的治理,2013年,滿足水環境功能要求的斷面增至71個,占總斷面數的64.5%
臺州市委書記吳蔚榮在治水調研中指出,治水是系統工程,也是長期工程,必須立足長遠,系統規劃,統籌推進,合力共治。于是,臺州市委書記和市長分別擔任市“五水共治”領導小組“雙組長”和主要河道“河長”,臺州市市長張兵直接分管市環保局,變“九龍治水”為“一龍管水”。
為了治水,臺州提出了“遠近結合、截補兼顧、點面聯動”的科學治水方針,明確了“分段式、小循環”的治水思路,并邀請國內水利權威院校編制了《臺州市區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到2015年,基本消除水質發黑發臭現象,消除劣Ⅴ類水體;到2020年,平原河網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同時,《規劃》還明確了水環境整治六大主要任務,即著力控制生活污染源、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著力開展水系連通治理、水生態修復和完善生態補水措施。
此外,臺州人還針對城市空間建設做了“反規劃”,即優先確定哪些地方不建設,再規劃哪些地方建設、建什么,給城市留出風道,留下“呼吸”的生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