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國耕地面積49%的灌區,生產出約占全國總量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今后10年,我國將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灌溉效率提高到55%以上,農業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
盡管國家投入不斷加力,但農田水利仍然基礎脆弱,田間面廣量大的小農水工程更是差錢。初步匡算,如果每年保持800億—1000億元的投入強度,10年可以基本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
近一段時間,有人稱“水資源威脅中國糧食自給”,實際情況如何?就這一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剛當選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的中國水科院水利所所長高占義以及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司長王愛國、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主任李仰斌。
灌排是增產關鍵——
占全國耕地面積49%的灌區,生產出約占全國總量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
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十二屆國際灌排委員會執行理事會上,中國水利專家首次當選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這體現了國際上對中國作為第一灌溉大國成就的認可。
“中國穩定的人均0.67畝水澆地,是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王愛國說,中國有效灌溉面積由新中國成立時的2.4億畝,增加到目前的9.05億畝,平均每年遞增2.2%。占全國耕地面積49%的灌區,生產出約占全國總量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中國的許多灌溉技術和經驗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在影響糧食生產的諸要素中,水的增產效用最為突出,水利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核心在灌區。在今年水旱災害頻發的情況下,糧食總產實現‘八連增’是最好例證。”李仰斌說,中國以占世界6%的水資源、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20%人口的糧食問題,為保障農業生產、糧食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仰斌說,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要求,國內糧食自給率要保持在95%以上,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中國的國情水情決定,今后新增灌溉面積的潛力在1億畝左右,到2020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
農業節水潛力大——
未來10年內,農業灌溉效率將提高到55%,用水將實現零增長
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140億立方米。2010年,全社會總用水量達600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量為3700億—4000億立方米,占全社會總用水量的62%—66%。而耕地畝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40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可否認,中國正面臨水資源短缺的挑戰。那么,今后農業灌溉水夠用嗎?
李仰斌說,目前農業灌溉效率僅為50%,與發達國家70%的水平有很大差距,這也說明農業節水大有潛力。“十一五”期間,全國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9200萬畝,新增節水能力150多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5提高到0.5,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保持零增長。
為了給今后水資源戰略儲備留適當余地,今后10年,全國年用水總量要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農業灌溉效率提高到55%以上,農業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
王愛國說,今后將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力爭到2020年,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7.6億畝。為此,要加快大中型灌區改造,10年基本完成5.6億畝節水改造任務,保障全國88%的商品糧生產;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小農水重點縣基本覆蓋到產糧大縣和農業大縣,平原區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山丘區做到有水存得住、無水用得上;推廣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10年發展高效節水面積4億畝,推動蔬菜、瓜果等設施農業。
補齊灌溉短板——
農田水利仍然基礎脆弱,應該將其納入公共財政投入重點
盡管國家投入不斷加力,但農田水利仍然基礎脆弱。李仰斌介紹,全國大型灌區改造規劃投入1800億元,現在實施12年才投入350多億元;重點中型灌區需投入1600多億元,實施10年投入不足100億元;田間面廣量大的小農水工程更是差錢。
補起農田水利短板,需要多大投入?李仰斌說,普通灌區改造每畝平均投入800—1000元,井灌區改造一畝平均投入500元。初步匡算,如果每年保持800億—1000億元的投入強度,10年可以基本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
李仰斌說,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已進入政府主導的新階段,應該將其納入公共財政投入重點,建立“政府引導,社會、農民參與”多元投入的新機制。
一靠公共財政投入。今年中央明確,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每年大約可落實600億—800億元,再加上每年各級財政投入近200億元。這將成為今后農田水利最大投入。
二靠金融支持。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資金;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調動社會投資水利的積極性。
三靠農民。按照多籌多補、多干多補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
推廣中國經驗——
將向世界輸出廉價優質的灌溉技術和設備
高占義說,全世界的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只有18%,生產的糧食占全世界的40%,目前全球饑餓人口正不斷增加,國際上普遍認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發展灌溉技術,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產出率。
王愛國表示,這次中國專家當選為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有利于促進中國水利界與國際的交流,促進中國灌排經驗的推廣。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灌排技術和理念。
中國將向世界輸出廉價優質的灌溉技術和設備,以緩解糧食安全問題。高占義說,目前國際上現有的農田灌排技術和設備普遍價格偏高,這讓不少貧窮國家望而卻步。以滴灌為例,現在國際上一條生產線要1000多萬元,而中國自主研發的只有160多萬元,從性價比來看,中國研發和改進的灌排節水技術價格低、實用性高。今后我國將陸續向世界輸出這些技術。
盡管國家投入不斷加力,但農田水利仍然基礎脆弱,田間面廣量大的小農水工程更是差錢。初步匡算,如果每年保持800億—1000億元的投入強度,10年可以基本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
近一段時間,有人稱“水資源威脅中國糧食自給”,實際情況如何?就這一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剛當選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的中國水科院水利所所長高占義以及水利部農村水利司司長王愛國、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主任李仰斌。
灌排是增產關鍵——
占全國耕地面積49%的灌區,生產出約占全國總量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
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十二屆國際灌排委員會執行理事會上,中國水利專家首次當選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這體現了國際上對中國作為第一灌溉大國成就的認可。
“中國穩定的人均0.67畝水澆地,是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王愛國說,中國有效灌溉面積由新中國成立時的2.4億畝,增加到目前的9.05億畝,平均每年遞增2.2%。占全國耕地面積49%的灌區,生產出約占全國總量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中國的許多灌溉技術和經驗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在影響糧食生產的諸要素中,水的增產效用最為突出,水利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核心在灌區。在今年水旱災害頻發的情況下,糧食總產實現‘八連增’是最好例證。”李仰斌說,中國以占世界6%的水資源、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20%人口的糧食問題,為保障農業生產、糧食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仰斌說,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要求,國內糧食自給率要保持在95%以上,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中國的國情水情決定,今后新增灌溉面積的潛力在1億畝左右,到2020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
農業節水潛力大——
未來10年內,農業灌溉效率將提高到55%,用水將實現零增長
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140億立方米。2010年,全社會總用水量達600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量為3700億—4000億立方米,占全社會總用水量的62%—66%。而耕地畝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40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可否認,中國正面臨水資源短缺的挑戰。那么,今后農業灌溉水夠用嗎?
李仰斌說,目前農業灌溉效率僅為50%,與發達國家70%的水平有很大差距,這也說明農業節水大有潛力。“十一五”期間,全國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9200萬畝,新增節水能力150多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5提高到0.5,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保持零增長。
為了給今后水資源戰略儲備留適當余地,今后10年,全國年用水總量要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農業灌溉效率提高到55%以上,農業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
王愛國說,今后將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力爭到2020年,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7.6億畝。為此,要加快大中型灌區改造,10年基本完成5.6億畝節水改造任務,保障全國88%的商品糧生產;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小農水重點縣基本覆蓋到產糧大縣和農業大縣,平原區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山丘區做到有水存得住、無水用得上;推廣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10年發展高效節水面積4億畝,推動蔬菜、瓜果等設施農業。
補齊灌溉短板——
農田水利仍然基礎脆弱,應該將其納入公共財政投入重點
盡管國家投入不斷加力,但農田水利仍然基礎脆弱。李仰斌介紹,全國大型灌區改造規劃投入1800億元,現在實施12年才投入350多億元;重點中型灌區需投入1600多億元,實施10年投入不足100億元;田間面廣量大的小農水工程更是差錢。
補起農田水利短板,需要多大投入?李仰斌說,普通灌區改造每畝平均投入800—1000元,井灌區改造一畝平均投入500元。初步匡算,如果每年保持800億—1000億元的投入強度,10年可以基本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
李仰斌說,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已進入政府主導的新階段,應該將其納入公共財政投入重點,建立“政府引導,社會、農民參與”多元投入的新機制。
一靠公共財政投入。今年中央明確,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每年大約可落實600億—800億元,再加上每年各級財政投入近200億元。這將成為今后農田水利最大投入。
二靠金融支持。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資金;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調動社會投資水利的積極性。
三靠農民。按照多籌多補、多干多補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
推廣中國經驗——
將向世界輸出廉價優質的灌溉技術和設備
高占義說,全世界的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只有18%,生產的糧食占全世界的40%,目前全球饑餓人口正不斷增加,國際上普遍認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發展灌溉技術,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產出率。
王愛國表示,這次中國專家當選為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有利于促進中國水利界與國際的交流,促進中國灌排經驗的推廣。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灌排技術和理念。
中國將向世界輸出廉價優質的灌溉技術和設備,以緩解糧食安全問題。高占義說,目前國際上現有的農田灌排技術和設備普遍價格偏高,這讓不少貧窮國家望而卻步。以滴灌為例,現在國際上一條生產線要1000多萬元,而中國自主研發的只有160多萬元,從性價比來看,中國研發和改進的灌排節水技術價格低、實用性高。今后我國將陸續向世界輸出這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