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采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載、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作用。
地質災害防御措施主要有哪些
不要在地質災害點附近建設房屋,時刻注意觀察周邊山體變化,例如看到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不時聽到巖石撕裂摩擦聲;出現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現異常;巖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建筑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溝內有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等現象。如發現上述一些征兆,尤其是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則可能存在崩塌、滑坡隱患,長期降雨或暴雨則可能誘發泥石流。對于處于危險區人員,要做到預防、躲避、撤離、治理,這四個環節每一個都含有很大的防災減災的機會。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游跑,應向溝岸兩側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