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寧波水表走過50年風雨路的張世豪,不曾畏懼年齡的挑戰,總是在思考如何不被時代拋下。如今,“技術”和“人才”是他口中的高頻詞,“創新”與“智慧”則是他為公司繪就的藍圖。
從家家戶戶裝水表,到挨家挨戶抄水表,再到千家萬戶“云水表”——六十載,寧波水表用指針劃出發展印記,用刻度計量改革步伐。伴隨著中國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寧波水表從偏安甬城一隅的集體聯營廠,成長為產品遍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市公司。在大數據與物聯網浪潮中,“智能”正成為它的新標簽。
“我們現在要向年輕人看齊了,芯片、智能化,這些東西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不可抵擋。”寧波水表董事長張世豪如是說道。
眼前的他,個子不高,面容溫和。年少的“沖勁”經過歲月的磨礪,在他身上沉淀為一種謙遜。溯及過往,他歸功于制度智慧的成功;談及未來,他寄望于技術智慧的突破。
24歲進入寧波水表,從文藝兵“轉型”工人;58歲參與企業改制,由廠長“變身”董事長;74歲見證公司上市,從新三板步入A股市場……陪伴寧波水表走過50年風雨路的張世豪,不曾畏懼年齡的挑戰,總是在思考如何不落在時代后面。如今,“技術”和“人才”是他口中的高頻詞,“創新”與“智慧”則是他為公司繪就的藍圖。
一筆12萬美元的“賭約”
1968年,24歲的張世豪從部隊退伍,被分配到寧波水表廠,這一扎根就是半個世紀。從一線員工一路干到董事長,張世豪可謂公司歷史的“活化石”:80年代“價格戰”,90年代“走出去”,千禧之年改制謀新,一幅凝聚改革開放縮影的企業成長畫卷在他的講述中徐徐展開。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水表行業呈現魚龍混雜、競爭無序的狀態。盡管當時寧波水表的盈利能力較行業平均水平更高,但市場卻被其他企業蠶食。“在和老廠長商議后,我們決定發起‘價格戰’。”張世豪回憶道。
于是,在一次銷售會議上,寧波水表突然宣布產品降價25%至27%。這一“攻勢”可謂立竿見影。“不僅是競爭對手,連經銷商都有些懵了。”張世豪如是描述當時的情形。沉寂的水表市場一下子被“攪活”,一大批產品質量差、規模小的企業遭淘汰出局。與此同時,寧波水表的產品銷量卻翻了數番。
“價格戰”的取勝,讓寧波水表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但是拼殺到一定程度,市場飽和了,利潤空間也就沒有了。”剛接任廠長之位的張世豪比旁人多了一絲“遠慮”,他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然而,當時支持這個決策的只有“一個半人”。“一個是我,還有一個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張世豪笑著說。
“送一個集裝箱出去”,成為張世豪與自己的“賭約”。“一個集裝箱裝1萬個左右水表,一個水表12美元,總共是12萬美元,失敗的話就當扔在大西洋。”他說。
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氣后,張世豪又加入了一點自己精準獨到的判斷。他將寧波水表的“出海首站”鎖定于巴西,“一方面是它的人口比較多,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它原本的市場主要由歐洲老廠占據,我們具有價格優勢。”
如其所料,鐫刻著“中國制造”印記的水表,借助巴西市場迅速打開了通往更多國家的銷路。而這在張世豪看來,只是其中一步,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此舉倒逼公司生產技術實現突破。“帶動我們自己進步的同時,也在引領行業的進步。”
張世豪向記者展示了公司如今的銷售版圖,寧波水表已建立起覆蓋主要內銷區域的“一張大網”,產品銷往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并出口到歐洲、美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于大浪淘沙后公司愈加壯大的“秘訣”,張世豪只拋出兩個詞:質量、創新。“如果沒有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這兩個基本條件,企業就沒辦法生存,即使能夠生存,也是很短暫。”
從改制到主板上市
2000年,對于寧波水表來說,無疑是一個發展里程碑。這一年,經寧波市政府批復,寧波水表廠正式改組為寧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由張世豪等408名自然人認購全部股份。這意味著這家成立于1958年的全民與集體聯營企業,以全新的面貌站在時代的起跑線上。
“因為體制的束縛,我們感覺到了一個瓶頸期。恰巧趕上政策支持,就順勢進入了第一批改制的隊伍。”張世豪向記者介紹道,當時的改制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將職工勞動關系處理資金直接轉到股份,另一種是讓大家自愿認購。
“人人持股,等于沒有,還是吃大鍋飯。”張世豪語氣堅決地說。而完全由員工自愿認購,又不利于公司決策權的穩定性。能否有“兩全之策”?商議之下,公司決定在自愿認購的總原則下,鼓勵經營層、業務技術骨干多持有公司股份。最終,經營層共認購547萬股公司股份,職工合計認購453萬股。“這既保證了經營領導的決策權,又能激發核心骨干的積極性,同時也滿足了那些愿意購買的員工的要求。”
改制過程中如何保證公司的平穩過渡,成為當時擺在張世豪面前的另一大問題。“作為試點企業,我們務必不能出亂子。”張世豪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公司沒有一個工人因為改制而解除勞動合同或者下崗。承繼原先全部業務和員工的寧波水表,自此迅速步入了新體制機制下的工作進程。
對于張世豪自身而言,這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生節點。“當時我已經58歲了,再有兩年就退休了。”安享晚年還是再搏一把?張世豪笑著給出了回答:“人生在于拼搏。”他說自己是個“有闖勁”的人,也正是這種“闖勁”帶領公司一路“闖進”了資本市場。
2016年1月,寧波水表于新三板掛牌,同年9月即開始主板上市輔導。資本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在為公司長遠發展鋪路的同時,也讓其內控與治理結構更加完善。
談及從廠長到董事長的轉變,張世豪覺得,“并沒有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該怎么干還是怎么干。”但回顧與公司共同成長的心路歷程,他坦言“是一個越來越安心的過程”,“一開始公司的資金也不寬裕,道路也不明晰,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后來公司一步步闖出自己的路,前景也看得清了,我現在已經沒什么壓力了。”
2019年1月22日,公司在上交所敲鑼上市,像是給張世豪與寧波水表的五十載同行路蓋上了一記鮮亮的印戳。他直言:“錢現在對于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但上市這一步對公司而言無疑意義深遠。”74歲的張世豪,現在很少直接介入公司的經營,而是主抓戰略與重大決策。“放手交給體制,多運用大家的智慧,才能做好企業。”語氣中滿含對這段“半生情誼”的感懷與見證公司成長的欣慰。
小水表“搭上”大數據
2000年對于寧波水表的特殊意義,還在于智能水表自此正式起步。
普通機械表加幾塊芯片,會有什么改變?張世豪告訴記者:“大有不同!”傳統的機械表主要用途就是計量,統計方式則是手工抄表;而智能水表不僅計量更加準確,還可以通過遠距離的數據傳送實現在終端直接讀取用水數據。張世豪笑稱:“大家說的查水表,就是一個時代的特征。但這個已經變為過去式了,現在再也不用派專人挨家挨戶上門抄表了。”
盡管智能水表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尚不過十幾年,但寧波水表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卻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張世豪在生產經營中發現,如果產品僅局限于機械表,不僅功能低下,利潤也十分有限,他隨即想到,能否加入一些類似于電子量度的“智能”設計來提高產品附加值?于是,特殊水表便成為寧波水表率先“試水”的領域。以建筑水泥攪拌機為例,公司針對其所在的行業特性,為其定制了具有定量功能的專業化水表。
功能的提升,帶來的是效益的快速增長。張世豪拿手在胸前邊比劃邊說:“一個50塊錢的純機械表已經非常好了,要是再加上電子模塊,使它有一些即顯的數據功能,價格就可以實現翻番。”2000年起公司開始大力發展智能水表,由此寧波水表成為較早受益于智能制造的一批企業。
智能水表的未來遠不止此。其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沉淀,正打開十分可期的應用前景。以云平臺為依托,集遠程抄表、無線抄表與管網用水監測系統于一體,智能水表系統不僅能綜合分析處理管網監測設備回傳的數據,還能為水司的供水規劃、合理運行、漏損分析和應急服務等,提供強大的基礎數據與技術支撐,幫助其及時發現供水異常,降低運行維護成本。
“我們現在能做到對用戶用水量的實時監控,甚至能據此大致勾勒出用戶一天的生活軌跡。通過對用水習慣的統計,供水公司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水壓大小,從而進行更精確的產銷差分析和用水調度。”張世豪介紹道。
“智能水表里躺著大量利潤,所以需要我們前期大量的研發資金和人才投入。”人才,成為了張世豪現在“心心念念”的事。他坦言:“現在愿意留在制造業的人才并不多,但這是公司上市以后必須解決的問題。”
公司對人才的重視和呵護體現在方方面面。目前,寧波水表建立的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中,有3個博士后及100多位研發人員。此外,寧波水表實行全員雙休制,并免費向員工提供午餐。“這在民營制造業里應該說非常少見。”不過,張世豪并不認同外界對于他個人“厚待員工”的評價,只是淡淡地說了句:“我們只是一切都按照國家規章制度辦,國家提倡的就一定落實。”
這種主動摘下“高帽”的情景,在采訪中時時發生。文藝兵出身的張世豪,早幾年會在卡拉OK亮亮嗓子,后來只在公司年會上偶展歌喉。在提到另一個愛好——烹飪時,他略帶羞赧地擺了擺手說:“做菜不過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看看是火候不好、時間不好,還是用料搭配不好,久而久之,就能越做越好。”想了想,他又加上了一句,“做企業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