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實現“工程節水”。投資10億元,完成以璧南河大灌區、大溝中型灌區為重點的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工程,有序推進三大基地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建設,力爭完工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著力抓好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工程建設,進一步強化水土流失治理,繼續推進水系綠化工程和水源保護工程建設,配合鎮街完成水系造林面積2萬畝以上。著力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突出民生水利,充分發動群眾興建山坪塘、提灌站、渠道、水池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完成各類小型水利建設項目7000余處,新建小型水源工程800余處。
二是實現“科技節水”。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節水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實施。例如,針對農業這一“用水大戶”,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水分和養分的綜合協調和一體化管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以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滴灌、地面灌溉代替傳統的漫灌,大力推廣農業節水增產新技術。目前,已建成璧北蔬菜基地、璧南苗木基地、璧西水果基地等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共5個,大幅提高了農業節水技術的覆蓋面。
三是實現“結構節水”。節水,不僅僅是擰緊水龍頭那么簡單,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視角,全面貫徹節水優先的理念,以不可逾越的“三條紅線”倒逼資源管理和綠色發展的變革,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發展節水產業。璧山區的節水型社會建設突出了生態型、節約型的特色,璧山區委區政府除傾力打造集防洪、排澇、蓄水、灌溉、觀賞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璧南河水利風景區,建設一流的人居環境外,還牢固樹立“與水共生、依水發展”的理念,提出城市發展一切為水系讓路,杜絕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和項目,并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食品等支柱產業加強節水,強化減排,關停一批高耗水、重污染的落后企業,著力發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產業,在促進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盡量控制用水剛性需求;以節水促減污,以限排促節水,全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以上,中水回用率達到50%,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循環利用取得實效。
四是實現“制度節水”。璧山區大力推進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管理制度,對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進行節水評估,并要求配套建設節水設施;穩步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制度,落實超定額取水累進加收水資源費政策;全面加強節水監督管理,對年用水量100萬立方米以上非農業取水大戶實現在線監管;健全水流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投入水土流失防治專項資金,用于庫區及其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完善監測預警監督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通過實施以上有效措施,目前,璧山區年用水總量控制在1.2億立方米左右,其中工業和生活用水為0.561億立方米;全區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4928;全區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為6%以上;城鄉居民家庭節水器具普及率明顯提高,節水型社會建設格局已初步形成。 來源:華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