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四屆“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九屆“中國水周”的第一天,我國宣傳主題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
經過整治后,翔安九溪流域水質條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本報記者 王火炎 航拍器 攝)
蓮花水庫主壩壩體。(資料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 航拍器攝)
海滄東孚鎮后坑村的生活污水處理站像個小公園。(本報記者 黃曉珍 攝)
整治后的過蕓溪流域。(本報記者 王火炎 航拍器攝)
投入龍吸水等大型設備展開防汛應急演練。(本報記者 張奇輝 攝)
汀溪水庫完成大壩泄洪設施改造,換上全新閘門。(本報記者 殷磊 攝)
今天是第二十四屆“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九屆“中國水周”的第一天。我國紀念2016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這個主題正是當前和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廈門水利改革發展工作的根本遵循。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廈門正統籌謀劃水利這篇大文章,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當“五大發展”示范市提供水利支撐。
今年是廈門市水利局恢復組建20周年。20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三大保障目標,廈門不斷調整和完善治水思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的同時,水利治理形態、功能布局和治水環境發生了根本轉變,興利除害的治水史始終緊密聯系著廈門經濟、社會的發展史,水利事業為特區的騰飛奠定堅實的“水基礎”。
成就篇
生態安全
轉變觀念
打造和諧的水生態環境
打造和諧的水生態環境,正是20年來廈門市水利局為之不懈努力的重要工作之一。
從“單一治理”轉向“綜合系統治理”
溪流治理是改善水生態環境工作的重要內容。20年來,溪流治理工作實現了從“單一治理”向“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全域治理”的轉變。
根據《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市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下,近年來,島外四個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聯手對九大溪流展開一場全域、全系統、全面規劃的水生態環境大會戰,以統籌為手段,以流域為單位,對山、水、田、林、路、村莊等進行系統的綜合治理。通過源頭著手、規劃先行,水污染不再是某一個部門的問題和責任。
在水環境整治的同時我市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和實行市、區、鎮(街)三級“河長制”,把監督管理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具體的崗位。“三分治七分養”。我市還開創性地建立了溪流養護長效機制,參照公路養護措施,制定了《溪流養護管理辦法》,島外各區建立專業養護隊伍47支,養護河長576.54公里,溪流保潔率達到100%。經過努力,全市九條主要溪流觀感明顯改善,水質條件、生態環境明顯恢復,廈門闖出一條全面推進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的新路子,打造出值得驕傲的“廈門范本”。
從“工程治水”轉為“生態治水”
20年來,廈門的溪流治理經歷由“硬”到“軟”,由“灰”到“綠”,由“工程治水”到“生態治水”的轉變。
為了在雨季和臺風季“框住”洪水,提高溪流行洪能力,早期的河道治理工程都是“硬”工程:一條條溪流被裁彎取直,改造成硬邦邦、冷冰冰的水渠和排洪溝。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的部署,廈門不斷調整和完善治水思路,融入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提升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我市的河流治理工程發生重大轉變:流域上游村莊范圍內,按照防沖不防淹的思路,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側重于流域生態建設;下游城市集中區域,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加大生態治理修復力度,盡量保留溪流自然脈絡。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啟動開展后,基本實現“流域環境更加生態、財政投資大幅減少、工程效率持續提升”三大效果。我市的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實施方案還被省水利廳作為范本轉發至全省各市、縣推廣。
我市還把工業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生活污水“三大污染源”治理作為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的治本之策,分別制定治理方案,明確時間節點和路線圖,取得顯著的治理成效。
從“事后追究”轉入“事前監督”
20年來,廈門水利部門持之以恒地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實施水土流失治理。特別是2009年以來,為了解決生產建設項目導致水土流失的問題,我市把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納入建設項目立項審批前置環節,水土保持工作由以前的“事后監管與追究”轉入“事前監督與自律”。市水利局積極推動開發建設項目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即水土保持配套項目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落實生產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應當驗收水土保持設施的規定,努力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實施率和驗收率。經過不懈的治理,廈門水土流失率逐年下降,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371.6公頃,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31.89%下降到目前的6.36%。
供水安全
軟硬齊下
不遺余力保障生產生活供水
20年來,水利部門一方面開展一系列新水源工程、水源保護工程,從水量、水質兩方面不遺余力保障廈門的供水安全,另一方面則全力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
硬件建設:打造“多源化”供水體系
缺水就要找水。20年來,我市將堅持開源節流并舉、外引內蓄并重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致力于打造一個“多源化”的供水體系。新水源的開發建設是這20年中我市投入經費最多的水資源保障工作。
省市重點工程蓮花水庫是近40年來廈門境內最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項目,于2010年3月底開工建設。目前水庫的主壩、副壩均已建成,庫盆擴挖將于6月完成,今年就可具備蓄水條件。水庫總庫容達3286萬立方米。
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十年來福建首個獲國家批準建設的大型水庫項目。工程的先行項目溪口——許莊引水隧洞于2012年3月31日率先開工。如今,引水隧洞已經全面貫通,進入襯砌施工階段,溪口閘壩已經建成,上存水庫大壩進入碾壓混凝土澆筑施工階段。預計2018年,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就可建成投用,屆時每年可以向廈門輸送2億立方米的優質原水。
20年來,我市還持續加強保護現有水源,挖掘供水潛力,穩定水源水質。 2005年起,我市開始進行集美許莊的整體搬遷,再次對坂頭石兜水庫增高加固擴容,以實現水庫“以蓄補引”的功能。坂頭石兜水庫“撐大肚子”后,庫容從原來的6200萬立方米增加到8700萬立方米。
2008年開始,我市通過相關軟硬件的建設,全面提高汀溪水庫群自動化、現代化管理水平,充分開發防洪、供水、發電等綜合利用功能,發揮水資源系統的最大效益。通過綜合整治,汀溪水庫群每年可以向同安、翔安兩區提供1.5億立方米的優質水,年均增加供水量3000萬立方米。
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二期工程于2009年1月動工,重新挖掘鋪設兩條平行的無壓自流隧洞,代替原有的漳州境內6.4公里明渠段。這項工程于2012年建成投用,實現了九龍江原水的全封閉輸送,避開沿途污染的威脅。
軟件提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廈門全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通過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
十二五期間,我市編制完成了《廈門市水功能區劃報告》,可為我市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和利用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市水利局還會同市水文局組織開展了島外主要溪流(干流)入河排污口調查,摸清全市入河排污口的數量、流入河道污水水量和上游主要污染源,為推進我市有針對性地開展水功能區水生態環境治理,提高水質達標率提供了基礎性參考資料。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近年來,市水利局對全市近百座小(二)型以上水庫進行綜合摸底調查,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進行分類,把水庫按功能劃分為飲用保護水源、應急備用水源、工業生態用水、景觀開發利用、農用等五大類型。水庫功能的重新定位使我市飲用水源和應急備用水源庫容一下增加了好幾千萬立方米。
我市還加快建設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力求實現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質的全面監測,使我市的水資源管理系統加快步入科學化、現代化管理軌道。目前作為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一期的重要項目,取水戶超聲波流量計項目已建成投用。我市還建成了湖庫型水質在線自動檢測系統,對飲用水水源的水質實行24小時監控。
為了保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居民不能養殖畜禽,不能使用化肥、農藥,生產作業方式受到限制,經濟收入下降。廈門開創性地在汀溪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實施生態補償,把村民的利益與水源地保護直接掛鉤,對飲用水源安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防洪安全
以人為本
落實各項防汛責任制
水滿為患,水涸為災。廈門經常遭受臺風、暴雨襲擊,風澇旱潮多發,其中,洪澇和臺風是威脅廈門最大的自然災害。20年來,廈門水利防災減災工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認真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不斷完善防汛防臺風預警系統、監控系統以及自動化系統,構建氣象、水文、海洋、水利等信息共享平臺,將防汛指揮系統向鎮(街)延伸,按照“預警到鎮、預案到村、責任到人”的要求,完善鎮(街)防汛指揮中心建設,提高基層防災減災、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我市在環東海域等重點開發片區成功實踐片區開發與水利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完成蓮河至霞浯、珩厝至東園、蔡厝等海堤標準化加固建設,實現了我市沿海突出部海堤的閉合;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制;建成全市應急視頻會商指揮系統,實現了市、區、鎮(街)三級視頻會商,視頻會商情況實時傳輸、覆蓋全市各行政村。
2008年起,我市建立洪澇隱患點排查整改制度,將洪澇隱患排查作為每年汛前防汛安全大檢查和臺風暴雨過后核災的一項常規內容,發現一處就建檔一處,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設障、誰清除;誰引發、誰治理”的要求,逐一落實責任單位、責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時限。截至2015年底,共有70個重要洪澇隱患點列為市級督辦對象,完成整改46處,整改率達80%。
2013年5月20日,我市遭遇強降雨天氣過程,全市啟動防御暴雨洪水災害II級應急響應。在強降雨過程中,同安區北部山區雨勢最強,個別村莊3小時的累計雨量超過了80毫米。為此,同安區于當晚啟動了防御暴雨洪水Ⅰ級應急響應,及時轉移受災群眾327人,將損失降到最低。市防汛辦的專家介紹,20年來,廈門防災減災工作越來越精準、科學、高效,特別是近年來,我市根據災害特點,不同區域采取差異化應急響應級別,擺脫了“一人感冒,全家吃藥”式的防災減災模式,有效降低了防災減災的成本,提升了工作的效益。
隨著我市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城市防汛遇到了各種新問題、新情況。為了做好應對,2006年以來,市防汛辦組織力量先后四次對《廈門市防洪防臺風應急預案》進行修訂,提升了城市防抗臺風暴雨的能力。
病險水庫始終是懸在人民群眾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市有近百座小(二)型以上水庫,總庫容為2億多立方米。這些水庫大多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條件限制,一些水庫先天不足,加上幾十年“服役”下來,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隱患。2008年開始,我市啟動了新一輪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經過3年努力,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消除了安全隱患。
展望篇
為建設美麗廈門
提供水利支撐
五大發展理念是貫穿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靈魂和主線,也是做好新時期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十三五”期間,我市水利部門將以安全生態水系和水源連通工程建設為著力點,努力構建水生態保護體系、水安全保障體系、水景觀居住體系、水管理服務體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為建設美麗廈門提供水利支撐。
記者從市水利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市要繼續推進防汛抗旱減災能力建設,要通過海堤加固、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庫(閘)除險加固、城市防洪排澇等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汛減災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減輕洪澇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特別是要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加快推進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重點推進杏林灣排澇泵站、筼筜湖第二排洪泵站及配套擋潮排洪閘、翔安南部新城澇片、南部港汊澇片、埭頭溪澇片、海滄南部排洪渠等建設,確保防洪排澇安全。
我市還將推進水資源安全保障工程建設,以水庫工程、引調水連通工程、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為重點,提升城鄉水資源保障能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改善生產條件。要加快蓮花水庫工程掃尾和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力爭早日蓄水,發揮工程效益。積極推進九龍江北溪雨洪利用工程、曾溪水庫改擴建工程前期工作,力爭早日動工興建,進一步完善“以蓄補引、引豐補枯”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推進引調水及水源連通工程建設,實施汀溪水庫群至翔安輸水工程、蓮花水庫至西山水廠輸水工程、蓮花泵站至四林泵站輸水工程、石兜水庫至西山水廠輸水工程、汀溪水庫至竹壩水庫輸水工程、北引擴容至翔安輸水工程,形成原水高線、低線連通系統。
水生態安全保障工程建設始終是水利事業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間,我市要繼續加大水資源及河道生態保護力度,劃定水資源地和河道河岸生態保護藍線,加強水資源和水土流失治理,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水資源持續利用,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我市還要提升水利現代化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現代技術為支撐,加快完善水利信息基礎設施,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智慧水利帶動水利現代化發展。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