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夾馬口引黃北擴新建干渠

尊村引黃侯村斗渠

河津市柴家鄉育苗基地大棚吊掛式噴灌

北趙引黃二期工程土建十五標渡槽工程,全長678米,共32跨,最高處33米。全段采用300噸和350噸吊車各一輛吊裝槽身。圖為兩輛吊裝機正在將80噸的槽身吊至預定位置

除險加固后的平陸縣南窯頭水庫
2011年,垣曲允西河及亳清河、聞喜沙渠河、河津瓜峪河、稷山馬壁峪、夏縣青龍河、鹽湖區姚暹渠、絳縣黑河、新絳澮河等9條中小河流列入《全國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并相繼開工。
2012年7月,山西大水網“兩縱十橫”的重點工程,自黃河干流向涑水河流域調水的大型引調水工程,涉及運城市的垣曲、聞喜、絳縣、夏縣、鹽湖等五縣(區)的黃河小浪底引水工程開工。
2013年3月,李小鵬省長在運城抗旱調研時提出上馬北趙引黃二期工程,11月4日工程開工。
2014年6月,硝池灘西三級排水應急搶險工程實施,使整個排水渠的過流能力從1立方米/秒提高到3立方米/秒,西塬湖(硝池灘)水庫高水位運行的險情被排除。
2015年12月,88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改造項目將全部完成。全市96座中小型水庫全部具備正常運行條件,達到2億立方米的蓄水規模,改善灌溉面積45萬畝,保護400個村、85萬人、42萬畝農田的防洪安全。
這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水務工程,只是“十二五”運城水務發展大潮中的朵朵浪花。運城水務“三引六擴、河庫成網”全面靈動的大發展,真正解決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體現了最大的民生,惠民效應充分顯現。“十二五”以來,全市共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總投資4.29億元,興建農村飲水工程962處,占工程總處數3208處的30%,覆蓋人口達91.09萬人,占全市農村供水工程服務范圍覆蓋人口440萬的20.7%,建設規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38處,數量占建國以來規模以上工程總量50處的76%,自來水入戶率由“十一五”末的92%達到96.1%。“十二五”前四年新增水地107.16萬畝,平均每年新增26.78萬畝,相當于前20年的總和,水地總面積達到603.23萬畝,291.7萬農村人口人均實現2.06畝水澆田。從黃河調水能力由2010年的4億多立方米達到2014年底的10.9億立方米,占全省的30%,為運城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水支撐。
引水調水
據小浪底引黃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預計將于2017年竣工,新發展灌溉面積63.58萬畝,年引水量達2.4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1.16億立方米,工業和城鎮生活用水1.16億立方米,涑水河河道生態用水0.15億立方米。屆時該區域地下水超采現狀將得到有效緩解,對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有極其重要的長遠作用,對保障特大干旱年人民生活用水,確保全省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對運城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北趙引黃工程是全省實施興水戰略的重點應急水源工程。一期工程設計灌溉面積51萬畝,由黃河禹門口一級站改擴建工程提供水源,主要解決萬榮和臨猗兩縣峨嵋臺地農業灌溉問題。工程于2008年10月開工建設,2010年6月11日,廟前一級站、謝村二級站一次試水成功,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已發揮設計效益。
省長的囑托,人民的期盼,運城市委、市政府順勢而動。2013年11月4日,北趙引黃二期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再發展和改善30.19萬畝灌溉面積,并為孤山3萬畝松林提供灌溉補充水源。工程批復概算總投資5.818億元,設計年提水量0.78億立方米。
運城水務相關負責人介紹,北趙引黃二期工程建成后,不僅可使峨嵋臺地千年旱塬變良田,而且可年增產小麥2246萬公斤,棉花981萬公斤,水果6642萬公斤,玉米679萬公斤,年經濟效益2.37億元。除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外,該工程建成后還可以解決沿線臨猗、萬榮、鹽湖和聞喜四縣(區)10個鄉鎮92個自然村,10萬余人的干旱缺水問題。
自北趙引黃二期工程開工建設以來,二期建管局從工程建設管理入手,堅持以強化安全、確保質量,狠抓進度為目標,積極探索工程建設管理新思路。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管理團隊,才促使二期工程進展順風順舟——2014年6月10日,運城市北趙引黃灌區二期工程第一批土建Ⅲ標-Ⅸ標開標;2014年9月29日,運城市北趙引黃灌區二期工程第二批土建標開標;2015年7月8日干渠最后一批土建標開標。截至11月底已完成投資2.8億元,其中2015年已完成投資1.8億元,占年度目標任務的90%。
渠系配套
人均實現水澆地2.06畝
閆家莊工貿區張莊村位于臨猗縣城西北15公里處,全村5個居民組、820口人、2640畝耕地,種植結構以蘋果為主。由于地處峨嵋臺垣地帶,多年來,全村水利設施僅有6眼機井,出水量每小時36方左右,費用高、成本大,澆1畝地需2小時左右,費用70元以上。打通引黃灌溉的命脈,成為村民的迫切愿望。
2014年以來,張莊村緊緊抓住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良好機遇,大力實施末級渠系配套工程,修建防滲渠道14.4公里,建設分水閘30個、流動提水泵站5處,安裝PVC管4.2公里。據該村村委主任周培青介紹,現全村2640畝耕地全部澆上黃河水,澆1畝地僅用20分鐘、20元左右,灌溉費用節省一半以上,而且澆灌的土地不板結。農作物由于適時保澆,蘋果產量和品質有了明顯提高,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張莊村的示范帶動下,周邊村的末級渠系配套工程陸續實施,峨嵋臺垣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將得到徹底改變。
北趙灌區一期工程負責人介紹說,項目覆蓋區農作物原以小麥、棉花為主,隨著水利條件的改善,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長較快,目前灌區的實際作物種植比例為:小麥25%、棉花10%、果樹65%,復播率達30%以上。灌溉受益后,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產量為450公斤/畝,畝均增收638元;經濟作物(蘋果)產量為3000公斤/畝,畝均增收5100元;2014年灌區新增產值約17.32億元,畝均增收3761元。
“十二五”以來,運城市以大中型灌區節水配套續建改造和小農水重點縣及各類農水專項工程建設為龍頭,大力推進末級渠系配套建設進程,努力解決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全市共完成農田水利工程總投資29.44億元,是“十一五”投資9.86億元的3倍。完成末級渠系配套建11280公里,是前10年的4倍,前30年的3.5倍。防滲渠道6489公里,全市末級渠系配套總量達到16545公里,占全省48431公里的34%。農業灌溉總用水量由“十一五”末的40.28億立方米增加到53.9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由14.6億立方米增加到30.63億立方米,地下水由25.68億立方米減少到23.34億立方米,地表水灌溉占比由36%提高到56%,地下水灌溉占比由63%降到43%。
同時,引黃灌溉的大發展,也給全市置換地下水創造了條件,近幾年全市地下水位歷史性的止降回升。僅2014年全市黃灌區覆蓋范圍內關停水井110眼,1881眼機井開機時數減少38%,共置換壓采地下水5341.9萬立方米。據全市426臺自動監測設備監測,近四年來,全市地下水位平均每年回升0.17米。
監測預警
2011年以來,運城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的重大機遇,在省水利廳、省防辦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嚴格標準,強化督查,注重實效,全力推進,如期完成了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任務。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市共建成自動雨量水位站28個、自動雨量站105個、自動水位站37個、簡易雨量站1539個、簡易水位站34個,13個縣級監測預警平臺、122個鄉級預警點、1252個村級預警點,安裝預警喇叭320套,手搖報警器930套,銅鑼1586個。同時,還完成了16套六要素自動氣象站、4套自動雨量站、153套水文監測站,還建立了市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實現了同市水文、氣象局防汛信息共享,初步建立了覆蓋整個山洪災害易發區的科學高效的監測預警預報體系。
此外,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共編制完成了13個縣級預案,122個鄉鎮預案,975個村級預案以及95座水庫、24條重點河道、210個工礦企業、學校等防御山洪預案,集中舉辦技術培訓78場近10萬余人次,印制發放宣傳材料4000余萬份,受教育群眾達到160余萬人,占到山洪災害危險區域人口的85%以上。
2012年以來,全市共經歷了18次較大的局部降雨過程,其中15次發生在垣曲、平陸、絳縣三縣,項目區42個自動雨量站點全部準確監測到實時雨情。2012年7月21日垣曲縣長直鄉一小時暴雨量達109毫米,由于監測準確,預警及時,縣、鄉防指及時轉移受山洪威脅的8村150戶520名群眾,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2013年7月3日晚,絳縣3個鄉(鎮)降雨量超100毫米,縣防指及時預報預警,調度指揮,連夜進行排查,全縣共撤離受山洪威脅群眾70余戶、380人。2013年7月9日晚,垣曲縣歷山一帶突降暴雨,兩小時雨量達到100毫米以上,歷山自動雨量站及時檢測報警,縣防指及時發出預警信息。當晚,西陽河暴發洪水,洪峰流量430立方米/秒,歷山鎮西哄哄村山洪預警員冒雨敲鑼通知人員撤離,當時住在河邊有一戶三口之家聽到撤離信號跑出房屋后,不到十分鐘,住房便被洪水沖毀,及時避免了人員傷亡。2013年7月14日0時,鹽湖區三路里鎮有9個村突降暴雨,縣、鄉干部逐村排查,連夜撤離了400人,保證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城市防洪同樣是城市安全的心腹之患。運城市采取加固整修河渠、實施應急分水等措施,筑牢了城市行洪防線。西塬湖(硝池灘)水庫多年來高水位運行,已對南同蒲鐵路、國家4A級景區解州關帝廟、運城鹽池及周邊村莊的安全構成威脅,成為水利部掛牌督辦的防汛重點。為減輕硝池灘蓄水壓力,限制城西污水廠處理的中水流入硝池灘,2012年元月3日開始實施硝池灘防汛應急分水工程,6月9日,所有的管道鋪設、泵站建設及泵站輸電線路鋪設等應急工程全部完成,正式通水,每天有兩臺排水泵運行,日提排量約5萬立方米,減少了經常硝渠進入北門灘的水量,緩解了硝池灘的防汛壓力。
2014年6月,運城市又實施了硝池灘西三級排水應急搶險工程,使整個排水渠的過流能力從1立方米/秒提高到3立方米/秒。針對泵站原設計不盡合理、事故頻發的情況,對原水泵進行了大規模修理,并購置新泵12臺,加大排水能力。從2014年6月24日運行至今,硝池灘水位已由2014年最高水位337.44米降到目前的336.44米,降幅達1米。
為徹底解決西塬湖水庫防洪安全問題,省水利廳與運城市委、市政府協商,決定對西塬湖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改造。2014年至今,西源湖水庫應急加固改造工程指揮部和項目部已成立;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已通過專家評審;應急加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通過省水利廳審查和復核,報省發改委等待批復。
節水增效
節水型社會建設造福人民
“十二五”期間,按照“三引六擴、河庫成網”的水利發展總體規劃,運城市緊緊圍繞建設節水型社會這一總目標,穩步推進節水工作的全面開展。
在農業節水上,按照“因地制宜、建設精品、典型示范、效益帶動”的農業節水工作思路,根據作物的不同類型,發展多樣的節水方式。在黃灌區重點發展渠道防滲節水模式,在經濟林區大力推廣微灌、涌泉灌等節水模式,在蔬菜大棚區發展膜下滴灌節水模式,逐步實現了“灌區渠道化,果園微灌化,大棚滴灌化”節水灌溉模式。“十二五”期間,全市共發展節水面積12.7萬畝,其中管灌4.8萬畝,微灌6.3萬畝(膜下滴灌5.9萬畝),渠道防滲1.6萬畝。實施節水工程后,蔬菜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提高到0.58%,畝均增產300公斤,畝均增值750元;經濟作物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提高到0.55%,畝均增產400公斤,畝均增值800元。由此可見,節水增產、增值等效益都十分可觀。
聞喜精源合作社孫云龍介紹,膜下滴灌工程實施后,合作社的2088畝花卉苗木提升等級,新增產值200萬元;1000畝有機蔬菜年增產50萬公斤,新增產值125萬元,項目區3088畝滴灌作物年可增加產值325萬元,按水利分攤系數0.4折算,可增加效益130萬元。
鹽湖區三路里村經濟林膜下滴灌工程實施后,運用滴灌技術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肥力,不僅使4000畝水地得到極大改善,為作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而且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質,特別是通過實行灌溉自動化控制后,實現了灌溉管理規范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既可節約水資源、降低灌溉成本,又能提高灌溉效益。
此外,科學合理灌溉提高了農作物的產品質量。實施節水工程后,農作物能得到適時、適量澆溉,滿足了作物需水要求,特別是日光溫室可提高室溫和地溫,在降低濕度的同時還可以大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蔬菜的生長速度,提高蔬菜產品價格,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產品質量。據了解,化肥用量由節水前的50公斤/畝,減少到30公斤/畝,每畝可節省費用80元左右。
為推動工業節水工作,從2014年開始,運城市對重點企業進行節水掛牌示范,優選節水潛力顯著,運用節水工藝和設備、建立中水回用系統、推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的11家企業進行支持,累計投資230萬元,年節水40萬方。同時,全面落實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考核制度,“十二五”前四年每年都超額完成省定考核指標,預計2015年底將由“十一五”末的41.35方降至29.75方,實現降至30方以下的“十二五”規劃目標。
保水固土
以水生態環境改善推進綠色發展
“十二五”以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運城市始終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溝壩地治理、壩灘聯治等項目的機遇,嚴格項目管理,認真貫徹“四結合”(水保治理要與優良品種相結合、與土壤改良相結合、與節水灌溉相結合、與植物保護相結合)治理思路,認真落實“四制”(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積極宣傳推廣水保治理新技術、新方法。在多年水保項目建設實踐中,聞喜縣探索出了提高水保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方法,即用水袋裝水滴灌栽植苗木和用地膜覆蓋栽植穴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正因為運城水務的諸多力措,“十二五”期間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卓越。“十二五”以來,全市共完成初步治理面積146.4萬畝,比“十一五”95萬畝多治理51.4萬畝,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積1268.4萬畝的11.5%。新實施生態修復面積79.2萬畝,完成淤地骨干壩、淤地壩25座,庫容1197.4萬方,可攔泥沙958.8萬方,可淤地0.22萬畝。
與此同時,2015年10月,投資8億元的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西范東擴工程開工建設;11月,涉及全市9個縣(市、區)及4個經濟開發區的涑水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全面啟動;88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9條中小河流完成治理,防洪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凸顯……
“十二五”即將收官,“十三五”畫卷已然展開。隨著各項大型民生水利工程的陸續竣工,全市人民必將更多地共享水利發展的惠民成果。 來源:新浪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