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分管水利副縣長陳明迪向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報告“十一五”農村改水情況:
2006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1.2億元,解決了146個村近2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使全縣飲水安全村和人口達到296個村40.3萬人,占全縣總村(居、社區)數的97.6%和總人口數的98%。
按照“十一五”規劃,政府要用5年時間,投入1.4億元,解決15.3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到2010年,讓全縣35.78萬人的飲用水安全得到解決,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
這個目標,在長潭水庫引水工程的保障下,于今年9月提前實現。縣委書記柯昕野指示,一鼓作氣,年底前,讓最后7個村的群眾全部喝上自來水。
“ 十一五”期間,我縣投入4.2億元,內挖外引,不僅徹底解決了全縣60多萬人的吃水難題,而且到年底,全縣自來水普及率將達到100%,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
內挖外引 為有源頭活水來
時光倒流。
2009年12月29日,一個玉環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投資2.63億元的玉環境外引水工程迎來了全面竣工,這一天,也正是工程試通水一周年,1200萬噸源自黃巖長潭水庫的汩汩清水奔流42公里,橫跨玉環、溫嶺兩縣市的6個鄉鎮,源源不斷地流進千家萬戶,60萬海島居民一舉解“渴”。
縣委書記柯昕野激動地說:“這是我縣供水建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長期制約玉環發展的用水瓶頸已經破解,玉環人民歷史性地告別了‘缺水時代’!”
沒有人比董建勤更理解這句話的份量。接掌縣自來水公司13年,玉環人民為水所困,幾屆政府為水不懈努力,歷任領導為水殫精竭慮,他都是最真切的見證人。
玉環是資源性缺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420立方米,不到浙江省平均水平的20%,老百姓祖祖輩輩靠天吃水。每到干旱季節,缺水就成為玉環頭等重要的民生難題。找水,也成了每屆政府首當其沖的民生工程。
為了加強水源建設,玉環投入1.5億元在2001年建成全縣最大的小一型水庫——里墩水庫,每年新增蓄水551萬立方米。2004年,投資6000萬元的東風引水渠道投入使用,使坎門惟一的雙廟水庫增加蓄水60萬立方米。隨后,政府又投入7700多萬元對全縣的飲用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清淤擴容,使全縣11座小一型飲用水庫的蓄水量增加到1830萬立方米。
但是天公不作美,連年的旱情讓玉環基本無水可蓄。而即使在正常年份,這樣的蓄水量也遠遠滿足不了需求。萬難中的玉環,做出了一項不得已的選擇,亦在無意間創下了供水史上史無前例的新舉——跨海,船運,向溫州買水。
在溫州水務集團的支持下,2003年至2007年,玉環3次向溫州買水1000萬噸,日最高買水量達到1.8萬噸,11艘3000噸級的油輪往返于溫州楊府山碼頭與玉環大麥嶼港碼頭。長途輾轉而來的水成本高達每噸15元,縣財政為此補貼了7000多萬元。也從那時起,居民用水開始實行階梯式水價。
玉環嘗試過人工降雨,啟動了海水淡化。為解決海島雞山鄉5000多居民的吃水難,2007年縣政府投資建起一座日產300噸的海水淡化水廠;在旱情嚴重的2008年,每天,2000多噸華能玉環電廠自產的海水淡化水輸入全縣管網。
而這對于日用水量達到6萬多噸的玉環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向黃巖長潭水庫引水,成為玉環解決近中期吃水難題的根本之舉。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4月19日,作為臺州市二期供水工程的子工程,玉環境外引水工程開工。2008年11月底,境外引水工程管線全面貫通,比計劃工期提前半年。
2008年12月29日,引水管網一切調試妥當,當清澈甘甜的長潭水一路奔襲引入玉環供水管網時,負責開閘的坎門水廠廠長盧祥國突然手腕一轉,將潺潺清流引向了前往坎門的管道,“坎門人民沒喝過這樣純凈的水。這次,我要讓他們第一個喝,痛快地喝!”
農村改水 全縣100%人口喝上放心水
在過去的5年時間里,陳明迪多次向縣人大常委會報告農村改水情況。每次會議,人大代表都對農村飲用水安全表示了深切的關注,要求政府加緊農村改水,提高全縣人口安全飲水的覆蓋面。
當時的現實是,至2005年,玉環尚有50%的村未通自來水,涉及人口19.1萬,已通水村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供水質量達不到安全標準。因為大量的農村群眾與外來人員直接飲用受到污染的地表水,當年玉環腸道傳染病高達250例。
縣改水辦主任高全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5年間,坎門、楚門、清港、沙門4個水廠擴建增容,使縣自來水公司的日制水能力從7萬噸提高到10.7萬噸。新鋪設的136公里供水主干管和改造的130多公里舊管網,像一條條生命血管遍布全縣9個陸上鄉鎮和街道。在供水管網無法延伸到的山區、海島邊遠村莊,16個村級水廠被建成。8座高位提水泵站的建成,讓玉城、坎門、大麥嶼的4萬多高位群眾解決了長期喝不上自來水的困境。
數字的背后,是一幕幕令人心酸而又歡欣鼓舞的場面。
2009年9月,海山鄉茅坦村余金梅老人家中接通了自來水。月初,一條1800多米的引水管道橫貫樂清灣海底,將自來水送上我縣最后一個未通自來水的海島——海山,島上600余名群眾家家都可喝上自來水。70多歲的余金梅老人用力擰開水龍頭,水花噴濺而出,猶如老人的心花怒放:“我們祖祖輩輩挑水、儲水,為了水,不知吃了多少苦。今天終于吃上了這么清甜的自來水,真是好福氣啊!”
2010年1月21日,施工人員3年艱辛鋪就、長達17公里的坎門高位管線全部連通完畢。這張全新的供水管網,穿連在坎門各個山丘,讓3.5萬高位群眾的吃水難題迎刃而解。
坎門西頭頂居民李愛琴20多年如一日每天凌晨3時早起到3公里以外的水井排隊挑水,這年春節,她終于舒舒坦坦地睡了個安穩覺,“看著家里的水龍頭,輕輕一擰,清洌洌的水就‘嘩嘩’地流出來,真是一種幸福啊!”
這天起,縣消防官兵結束了長達58年給坎門高位群眾送水的神圣使命;這天起,珍貴的水票、如龍的取水隊伍成為記憶;這天起,五花八門的儲水用具被擱置起來。
“家里的水桶都成雜物了,家家戶戶樓頂的水塔是不是也該拆了?”一位名叫“青麥”的網友欣喜地問。
結語
2007年,玉環被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評為全國農村改水工作示范縣。
迫于干渴之苦的玉環,在解決民生難題的征程中,同時讓城鄉一體化供水的進程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
2010年1月,全市城鄉供水一體化現場會在玉環舉行。令同行贊嘆的是,當他們還在城鎮推進供水一體化時,玉環的供水管網不僅全面延伸到了村級,而且送到了村民的家門口,全縣一戶一表率達85%,2.6萬用戶、8萬多群眾受益。
董建勤深有感觸地說,這得益于有力的政策。在玉環,“改水到哪里,部門服務和資金配套跟到哪里”深入民心,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積極性。5年來,縣財政投入7400多萬元,上級撥款1000萬元,帶動民間自籌資金達到3600多萬元,有力推動了農村改水工程的全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