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甘肅頻道消息 7月的酒泉,夏木蔥蘢。從敦煌市的萬畝高效節水示范園區到金塔縣的萬畝生態節水示范園區,從肅州區戈壁灘上長出的綠油油的蔬菜到瓜州縣曾經的不毛之地上掛滿的一顆顆紅瑪瑙似的枸杞,都以勃勃生機向人們展示著近年來酒泉市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豐碩成果。
酒泉市水務局局長李耀介紹說,酒泉全市年用水總量為27.74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24億立方米,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量2.13億立方米,生態用水1.61億立方米。由于水資源利用規模十分接近水資源可利用量,水資源已難以滿足酒泉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同時,生態用水僅占水資源總量的4.6%,致使植被萎縮、土地沙化等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酒泉市主管農業的副市長王喜成說,要實現酒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必須把節水擺上重要日程,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抑制用水量的過快增長,從有限的水資源中挖掘潛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使酒泉市上下對節水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酒泉市編制了百萬畝農業節水規劃,出臺《關于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實施意見》和《酒泉市發展高效節水型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明確了全市農業節水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保障措施,并將年度任務列入政府責任書進行考核。市委、市政府在地方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僅節水一項,市級財政每年安排資金就達500萬元。
為引導農民發展高效節水特色農業,政府采取建設示范園區的方式,向農民展示發展高效節水特色農業的好處。2007年以來,酒泉市先后在敦煌、肅州、金塔等地建成節水示范園區(點)43個。
目前,酒泉市以葡萄、酒花、日光溫室、花卉制種為主的高效特色農業的種植面積達到140萬畝,其中,萬元田達到9.8萬畝,5000元以上高效田發展到18.8萬畝,2000元以上高效田發展到112萬畝,年節水量達5000萬立方米。
記者在敦煌市莫高鎮看到,連片的葡萄、大棗和日光溫室里,農作物郁郁蔥蔥,長勢良好,一個集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示范、生態環境保護、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現代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園已初具規模。敦煌市市長馬世林介紹說,2008年,敦煌市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園在莫高鎮甘家堡村一組和蘇家堡村六組啟動,目前已完成微灌葡萄2319畝,微灌大棗899畝,溫室瓜菜滴灌331畝,大田棉花滴灌1336畝。園區內每畝農田年用水量只有330立方米左右,不到大田作物的二分之一,而且年收入都在1.8萬元以上,是種植小麥收入的20倍。園區被中國農業節水和農村供水技術協會、省水利廳分別定為“農業高效節水新技術示范園(敦煌)”和“敦煌高效節水示范點”,向全國和全省推廣。為節約有限的地下水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酒泉市以項目作支撐,積極爭取國家扶持,加快節水工程建設,相繼實施了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節水增效示范、末級渠系改造等節水項目,使灌區工程完好率和灌溉水的利用率不斷提高。目前,酒泉市完成節水改造的大中型灌區達到14個,占灌區總數的65%,改善灌溉面積38.5萬畝。“十一五”期間,酒泉市累計完成節水工程建設投入近3.5億元,改建各類渠道近1000公里、渠系建筑物2230多座,改善灌溉面積90萬畝,新增工程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全市農業畝均綜合灌溉定額由2005年的506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486立方米,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31,僅此一項,年節水超過3000萬立方米。
在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的同時,酒泉市擰緊了節水的閥門,用水限額、節獎超罰等辦法讓農民實現了由用“大鍋水”到“明白水”的轉變,農民節水的意識顯著增強。
灌溉使用IC卡,對今天的酒泉農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在玉門市柳河鄉許家溝村9組,機井管理員薛振華說:“以前是‘大鍋水’,有的農戶地滿了還要澆。現在刷卡澆地,1畝地用水定額是400立方米,節約歸己,超用加價,既明白又省錢,灌溉成本也下降了幾十元。”
2008年以來,酒泉市組織開展了初始水權分配,以現有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和用水現狀為基礎,按五個層級進行分配,初步建立了水權制度框架。目前,全市已完成農業初始水權分配,并以水權為基礎,對每個農戶承包地的用水權指標進行細化,分作物種類制定了灌溉定額,實行“戶有總量、地有定額、總量調控、超用加價”的管理模式,有些灌區還實行了預售水票、憑票供水、超用不補等辦法,促進了農民用水觀念的轉變,自覺地改灌地為灌作物。
水價杠桿撬動節水革命。從2001年以來,酒泉市先后兩次調整水價,將農業灌溉水價由每立方米0.048元提高到0.063元,2007年又提高到0.081元,灌溉井水開征了0.01元的水資源費。同時,大膽探索建立水價調節機制,實行在水權指標內的用水收取正常水費,超過水權指標的額外用水,加價征收超額水費,井灌提水先核定提水限量,超限量提水加價1—3倍征收水資源費。瓜州縣西湖鄉城北村農民范世才說:“過去澆地都是大水漫灌,現在水龍頭一開,跳的都是錢呀!”為了省水,農民們把大壟改成了小壟,地膜覆蓋保墑、保水。
如今,酒泉市10180多眼機井全部安裝了智能水表,使控制用量、準確計量、預售收費、刷卡取水變成了現實,過去無序、無度取用地下水的混亂局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與此同時,酒泉市各級水務部門還通過開通灌溉網站,建立收費大廳,推行電子收費,相互監督,建立了農戶與水管單位間的互動平臺,實現了農戶對用水過程的實時參與和實時監督,增強了農民參與節水的積極性。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成立農民用水者協會410個,直接參與用水管理的農戶12.7萬戶,占全市農戶的96%。(記者 張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