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網、同質、同價,成為眾多農村居民的期盼,這也是我市城鄉供水二元矛盾焦點所在。
此前,副市長葉阿東在臺州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情況通報會上表示,“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飲用上安全清潔的衛生水,是現階段最直接、最迫切、最現實的民生工程。”
“要提高臺州供水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運營成本,最可行的是推進臺州水務一體化。”浙江城市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文君表示,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打破行政地域限制,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調度,提高系統整體安全性。
長潭飲水工程上馬
臺州水務一體化始于1995年,臺州一期供水工程投入運營后,每天25萬噸長潭水流出長潭水庫,流向黃巖、路橋、椒江,融沒了三個區之間的界線,這是大臺州發展藍圖上的重要一筆。
在專家眼里,臺州9411平方公里的大地被劃分為三大塊:北部、中部和南部。北部包括三門、仙居、天臺和臨海等地,水資源相對豐富,用水量相對較小,人們尚未感覺缺水的壓力。中部以椒江、黃巖和路橋三區為主。由于當地經濟發展較快,用水量明顯上升,用水日趨緊張。在臺州,用水最緊張的當屬南部區域,包括溫嶺與玉環兩地。特別是在玉環,盡管當地建起不少的水庫,但大多容量偏小,有的小水庫僅能維持一個村居民的用水需要。在2005年降水偏少年份,玉環向溫州買水,每噸成本要十幾元。但為了維系正常的生活與生產,人們不得不接受“天價”水。
缺了水,居民的正常生活被打亂;缺了水,工業難有作為;缺了水,城市難以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椒江、溫嶺、玉環等地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在緊張謀劃后,臺州二期供水工程在2004年2月正式上馬開工。北水南調工程建設總指揮部工程師鄭晶介紹說,二期供水工程投資預算15億元,全長84公里,覆蓋了臺州南部主要鄉鎮。二期日供水能力達到49萬立方米,可以滿足今后臺州10年甚至更長時間段的用水需求。
深受體制機制掣肘
6月29日,一期供水25萬立方米,二期供水11萬立方米。當日二期供水量還不到設計日供水量的1/4,離泵站每日30萬立方米的抽水能力還差一大截。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落差?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 行政區塊各自為政,劃片區域供水直接導致二期供水工程“吃不飽”。由于“吃不飽”,供水工程輸水產能閑置嚴重,又反過來導致運營成本高企,二期供水水價居高不下。如此惡性循環,二期供水工程一度遭到外界批評,引起了溫嶺市政協委員的不滿,強烈質疑高水價。
質疑理由有四:
1.臺州供水體制不合理。供應溫嶺的凈水有四道環節,第一道是長潭水庫管理局供應原水;第二道是浙江城市發展集團;第三道是臺州水廠;第四道是溫嶺市供水有限公司橫峰泵站。送往松門、石塘的自來水還需經溫嶺東部泵站再次加壓。從原水、制水到凈水送出,運營企業多重疊加,產生多道成本、利潤和稅收,導致水價升高。
2.臺州供水一期沒有安排溫嶺。供應溫嶺的全部是二期的凈水,占到臺州供水二期凈水輸出量的50%左右,造成我市根本沒有自我調節和通過內部挖潛降低水價的空間。
3.臺州供水二期投資規模過大。龐大的建設投資產生的利息、折舊、管理費用也抬高了水價,而且按用水量溫嶺負擔了50%左右。
4.遠距離直接供應凈水的決策不科學。
在外界看來,供水管理模式更是遭到詬病。
供水系統到鄉鎮一級多采用自發式、地域式的供水結構。由于農村管網建設滯后,管材老化,漏損率高,漏損率有的高達40%以上,造成農村水量公攤較大,水費虛高。水費虛高,既影響農村用戶用自來水的積極性,又影響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推進。
“水價高,水質不穩定!”城鄉水價差別大成為農村居民反映焦點所在,這也極大程度地影響了農村居民日常生產生活。
同時,鄉鎮(街道)、村辦小水廠管理不善,無力購買水質檢測設備和配備專業檢測人員,水質監測存在盲區。
水務格局亟待整合
在臺州,城鄉安全用水存在不少問題。我市農村仍然有53.8萬人口飲用水不安全。包括這些人口在內全市仍然有近100萬人口的飲用水條件需要改善提高。
葉阿東表示,按照城鄉一體的要求,加快理順和建立城鄉統籌的管理體制。要出臺扶持政策,加快縣級水廠的培育和發展,加快鄉鎮、村小水廠兼并、整合步伐,積極把縣級水廠建設成為縣(市、區)域供水企業的龍頭、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的主體,從而構建起以縣級水廠為龍頭,中心鎮水廠為補充的供水新格局。
在業內人士看來,臺州多頭供水格局亟待整合提高,實現水務一體化將帶來五點好處:資源共享;規劃與建設協調統一,突破行政區域限制;人力資源有效利用;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有利于臺州供水企業做強做大。
長潭水庫成了臺州不可替代的大水缸,成為臺州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如何發揮長潭飲水工程的最大效應,水務一體化成為臺州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
謝文君表示,在城鄉供水一體化基礎上,臺州可以組建水務集團公司,整合臺州水資源,破解臺州沿海產業帶發展要素制約。今后,更可為上市做好準備。
■記者手記
居安莫忘思危
6月29日,因爆管引發的停水風波已經平息。
不過,留給人們的猜測是:會不會還有下一回?如果情況更嚴重,我們該如何應對?
記者至今仍清楚記得一個細節,謝文君在勘察現場后,連連感嘆幸運,“如果爆管位置位于箱涵結構這一段,搶修時間估計起碼要20天以上。”
由于黃巖供水系統缺少備用水源,全系一期供水工程給水。而路橋、椒江則受惠于臺州二期供水工程,有了第二條管道;溫嶺、玉環則有水庫供水可以維持。在南部片區的供水環節里,黃巖成為最弱一環,因此在此次爆管突發狀況下也“最受傷”。
采訪中,記者掌握一個細節,在原水供應切斷后,黃巖新水廠水池儲量僅能夠維持正常情況下主城區6小時自來水供應。如果搶修時間再延長一段時間,“坐吃水空”是遲早的事情。
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能經受住長時間停水考驗嗎?
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風險意識是必須的。有些時候,我們不憚以最壞情形做好準備,才能立于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