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古以來,長江和黃河各自奔流不息,互不相犯。昨日,隨著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上游線隧洞的貫通,在黃河下30多米,一條長達4.25公里的隧洞打通,這意味著,2014年,長江水可以通過隧洞從黃河下面流過,給京津等缺水地區供應長江水。
今年西南的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讓不少人開始質疑,南方也缺水,如何保證給北方順利調水?2014年調水后,將對我省水價有何影響?帶著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人士。
今年西南的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讓不少人開始質疑,南方也缺水,如何保證給北方順利調水?2014年調水后,將對我省水價有何影響?帶著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人士。
穿黃工程
黃河下35米將流長江水
昨日上午10時30分,伴隨著“穿越號”盾構機的轟鳴聲,在滎陽市王村鎮穿黃工程南岸隧洞進口平臺,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全線貫通。
“成功了!”伴隨著工人們的歡呼聲,經過720個日夜、4250米的穿行、掘進,順利到達穿黃隧洞進水口。
“南水北調中線干線一期穿黃工程是最具技術難度的控制性項目,隧洞共2條,每條長4250米,其中過黃河段3450米,邙山隧洞段長800米,在黃河底部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其任務是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在昨日貫通儀式上,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河南直管建管部部長高必華匯報稱,中線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工程中投資較大、施工難度最高、立交規模最大的控制性項目,同時也是當前國內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
昨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張基堯,河南省副省長劉滿倉,中國中鐵隧道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郭大煥等出席了貫通儀式。
76.6米超深豎井深度為全國之最
穿黃工程被譽為“高、精、尖、難、險”工程的化身,被稱為“咽喉工程”,目前在國內還沒有類似工程的施工經驗和技術可資借鑒。
加之黃河“喜怒無常”的個性,自2005年9月27日開工以來,穿黃工程挑戰了諸多施工技術難題。特別是由于隧洞穿越飽和含水地層,一旦出現開裂,高壓水將會洶涌而入,給施工人員帶來滅頂之災。
盡管工程已經過反復論證,但經過千年沉淀的黃河河底還有很多無法預知的情況,在掘進過程中有可能遇到孤石、古樹,還會遇到沉沙層、半沙半土層、淤泥層等各種地質情況,環境十分復雜。
“這是我們在掘進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中鐵隧道集團、葛洲壩集團聯合項目部副經理蔡輝介紹說,盾構機上安裝了超聲波探測儀,以加強施工中的超前預報工作,發現情況及時處理。此外,還設置了破碎設備,當遇到孤石、古樹時,將其破碎成小于16厘米的渣塊,順泥漿管排出。
在挖掘豎井的施工過程中,攻克了76.6米超深地下連續墻,解決了55米超深地基加固等技術難題,據介紹,開挖76.6米的豎井,無論是大小還是深度,都屬國內第一。
隧洞可抗7級以上地震
在盾構機即將穿破隧洞的剎那,穿黃工程項目總工程師符志遠在隧洞前拍了一張照片,他說要永遠留住這個時間,為了推進這一工程建設,他和工人們一忙就是8年。
南水北調看中線,中線工程看穿黃。開鑿兩個隧洞,施工難度非常大。黃河是一條喜怒無常的大河,在河床下面打通隧洞,將如何保證其安全性?“這些顧慮完全可以打消。”符志遠說,該隧洞可抗7級以上地震,使用最先進的泥水平衡盾構機掘進,直徑達9米。為保證已經開挖的隧洞不發生滲水、坍塌,盾構機每前進一會兒,就要停下來“喘口氣”,此時,也是施工人員最忙的時候,他們要給挖好的隧洞安裝鋼筋混凝土管片,再進行加固、灌縫等操作。
總干渠工程
我省進展:
近半數渠段已開工
記者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在河南境內長731公里,途經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8個省轄市的34個縣(市、區)。目前,中線工程在我省開工情況如何?
昨日,記者從省南水北調辦公室拿到的最新開工消息顯示:目前,在建項目有穿漳工程、安陽段、湯陰段、鶴壁段、新鄉衛輝段、潞王墳試驗段、輝縣段、石門河倒虹吸工程、焦作2段、焦作1段、溫博段、沁河倒虹吸工程、穿黃工程、鄭州2段、潮河段、北汝河倒虹吸工程、沙河渡槽工程和南陽試驗段共18個設計單元工程,已開工渠段總長340.7公里。
長江水從我省過,明渠易修,暗渠難造,而遇到河流都要挖隧洞而過,一共要穿越34條河。目前,34座河渠交叉建筑物已開工建設33座,正在進行管身段混凝土澆筑。穿黃工程南北岸渠道開挖、填筑大部分已完成,正在進行渠道混凝土襯砌,上、下游隧洞累計完成盾構掘進7824米。
此外,鄭州2段全部4座河渠交叉建筑物和渠道土石方開挖全面展開;潮河段工程監理及施工單位剛進場,正在進行施工準備工作;沙河渡槽和北汝河倒虹吸工程辦公及生活用房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均已開工。
關注調水
西南大旱影響調水嗎?
不會,西南不是源頭
今年,西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這是否會對南水北調工程造成影響?
“南水北調中線的調水源頭在陜西和湖北,因為西南不是源頭,對南水北調影響不大。”省南水北調辦公室綜合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自然都有一個周期性變化,今年的西南大旱比較特殊,只是一個短期現象,與整個氣候情況有關。”
國務院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野也表示,南水北調從其工程設計、論證起,就著眼于長遠,充分考慮了整個水資源的配置。就長江而言,每年從長江口流出的水量達9000多億立方米,而南水北調三線調水量不超過450億立方米,也就是說不超過長江水量的5%,因此從多年水量上來講,旱情不影響調水,也沒有長江上游無水可調的擔憂。從長遠來看,南水北調還是合理調配水資源。他說,“至少目前我們沒有這個擔憂”。
水價每噸10元?
沒這回事!
穿過黃河,越過半個中國,長江水千里迢迢來到北方,成本能低得了嗎?在網上曾熱傳水價將達每噸8-10元,不少網友高呼,這還是源頭水價,如果再加上自來水公司的中間加價,到了老百姓這一關,昂貴的價格誰能用得起呀?
昨日,省南水北調辦透露,水源價每噸8-10元還沒有依據,因為南水北調水價由國家來制定,目前,還未經過論證和綜合考慮,網上熱傳的水價只是謠傳。“南水北調用水抵達最終用戶的水價,之所以一直未確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主體工程成本尚未確定。而主體工程成本受到動態投資以及相關國家政策的影響,一直未予確定。”
“目前,在總體規劃中分析了工程投資、水價構成以及社會對水價的承受能力,在現階段國家和地方能夠共同承受工程對投資的要求,工程的水價在居民和城市工業企業的可承受范圍之內。”對于水源定價,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張基堯表示,南水北調成功后,受水地區的水價將由三部分組成。
水價由三部分組成
1.干線水價,也就是受水地區從引水干線取水的價格,各地調水成本有高有低,干線水價也不盡相同。
2.支線水價,支線水價要考慮到地方投資的情況,各地差異很大。
3.長距離調來的水肯定比當地水要貴。所以,受水地區的水價將由兩部分水源的價格平均產生。
此外,由于各地情況復雜,現在很難估算受水地區的最終水價。“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受水地區的水價會比現在執行的水價要高。”張基堯說。
穿黃大事記
2005年9月27日,中線穿黃工程開工建設。
2005年12月,建成兩座豎井,為盾構機始發掘進奠定基礎。
2007年7月8日,穿黃工程隧洞盾構機掘進始發。
2009年12月22日,完成了3450米的過河段掘進,安全到達南岸豎井。在南岸豎井經過短暫的檢修,向800米的邙山隧洞發起最后沖刺。
2010年6月22日,順利到達黃河南岸隧洞進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