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2日)下午4時,鄭州市花園北路與中州大道交叉口東南角的施工工地上,一條直徑1.4米的供水主管道被施工單位違規施工砸斷,將影響120萬市民飲水。
●直徑1.4米主水管被砸斷
下午5時許,花園北路與中州大道交叉口東南角,已形成一個兩平方米左右的水坑,坑內的水不停地往上涌。“這條主管道是從中州大道北邊過來的,由于中州大道上的車輛太多,所以,為了保護供水管道,中州大道下面修了過路橋涵。由于這邊的地勢較高,漏出來的水都通過橋涵流走了。”鄭州市自來水總公司管網處副主任張振杰說,多虧有了這座橋涵,否則,將造成地面大面積塌陷,從而導致中州大道斷行。
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原白廟水廠)經理趙宏偉說,被砸斷的供水干管是由中法原水有限公司(原花園口水源廠)通往中法供水有限公司的原水干管。據悉,該公司通往中法供水有限公司的原水干管僅有兩條,直徑分別為1.4米、1.2米,而砸斷的正是1.4米的主管道。
●估計是被施工貨車碾斷的
“經初步查看,此次事故是由于工程施工車輛重車碾軋,將人行道磚碾斷砸爛了供水管道。”鄭州市自來水總公司管網處副主任張振杰說,出事的這個位置是花園路立交橋改造項目工地,負責施工的是鄭州市交通局的一個項目部。
對此說法,現場一位穿黑色上衣自稱為工程項目部的工作人員則說,沒有人告訴他們供水管道在哪里,他們也不知道施工前要與供水部門溝通。
而鄭州市自來水總公司供水工程管理部副經理胡尊禮則說,得知該工程需穿越中法原水有限公司兩條供水管道,由于涉及鄭州市近40%人口的供水安全,他們在半個月前就向該工程項目部送交了改遷供水管道的設計圖紙及預算,但始終未有答復,此次事故正是該項目部盲目施工造成的。
●120萬人供水將受影響
“根據現場情況分析,砸斷處極有可能位于混凝土管道和鋼管的連接處,如果晝夜搶修,最少需要72小時。”張振杰說,如果開始搶修,他們需要將過路涵洞打開,拉開作業面,屆時將會對中州大道通行造成一定影響;由于管徑太大,只能停水作業,搶修期間鄭州市東北區域將可能降壓供水,受影響的具體范圍為京廣路以東、中州大道以西、航海路以北區域,近120萬市民飲水受影響。
胡尊禮說,如果施工方遲遲不改遷供水管道的話,隨時都可能對供水安全造成威脅,自來水公司將協同鄭州城市供水監察隊迅速與肇事方聯絡處理,并督促對方盡快將供水管道改遷,否則,一旦立交橋建在供水管道之上,必將對鄭州市供水安全造成更大的隱患。
●管道老是破,鄭州挖溝不斷
“鄭州鄭州,天天挖溝,一天不挖,不叫鄭州。為什么水管、天然氣管老是被挖斷,就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嗎?”有市民這樣抱怨。
2009年11月27日,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鄭州市城鄉規006年劃管理條例》。該條例增加了一條“禁止挖溝”的條款: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城市道路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管理和綜合協調。依附道路建設的地下管線,應當與新建、改建、擴建道路同步鋪設;有條件的,應當配套建設地下公共管溝。“破路現象是中國大多數城市的通病,并不是鄭州市獨有的現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秘書長王明浩說,在廣州和杭州等城市,已經開始建“公共管溝”來解決這個問題。
●“公共管溝”能解決挖溝難題
公共管溝即共同溝,也叫“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簡稱地下管廊。它是把設在地上架空或地下鋪設的各類公用管線集中容納于一體并預留檢修空間的地下隧道,主要適用于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線多的重要路段。
王明浩打比方說,公共管溝一般都設在城市主干道下面,又高又寬,類似于地下隧道,就好像一個大口袋,有好幾個袋口(井口)露出地面,人可在里面直立行走;維修或增加排管只需從袋口進入,溝內空間,足以讓一輛汽車通行。
鄭州市市政勘測設計院原院長李沛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鄭州地下管線之亂,根本在于投資主體過多。比如污水、雨水管線是由政府投資,而熱力、燃氣和自來水是由市屬企業投資,電力和通信則是由國家直屬分公司投資。雖然建了“公共管溝”,但管溝的位置和走向和個別管線的規劃沖突時,人家就要另行鋪設,依然會重復開挖。
鄭州市城建發展科研中心原主任高玉樓認為,成立專門的管線管理公司統一管線鋪設,前提是有一個對城市地上、地下管線信息采集齊全的數據庫,僅這個時間就需要3年到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