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水貴,7月31日,洛陽的水價調整聽證會,以40%的擬上漲幅度,遭到網民、市民的聲討。
不只是洛陽、包括周口、駐馬店,乃至上海、天津在內的多個大中城市都舉行了水價調整的聽證會。在中國經濟逐步復蘇的大背景下,“水價又要漲了!”這一消息,有著怎樣的邏輯?
8月3日,國家發改委肯定各地水價上漲,稱符合改革方向。
業內人士指出,在自來水供應上,市場化和公益化的博弈,引發水價上漲,改革不能改掉政府應盡的責任。
全國水價漲聲一片原因都是公司虧損
7月驕陽似火,洛陽水貴,7月的最后一天,古都洛陽的水價調整聽證會,讓不少市民的心在冒火。
7月31日上午9時至12時,洛陽市舉行城市供水價格改革調整聽證會。作為某省級媒體駐洛陽記者的魏先生應邀參加,令他心里冒火的是,洛陽市自來水的價格大約要漲40%。
心里冒火的不止魏先生一人,“肉價漲了,我可以不吃肉,水價漲了,不能不喝水啊!”“反對刻意漲價,自來水是民心工程。請不要打著‘成本高,節約用水’的幌子漲價。”洛陽市民通過網絡,把自己的火氣釋放出來。
在河南,洛陽并非水價上漲的先鋒,2009年4月12日,周口市正式下達了自來水調價通知,隨后,駐馬店、信陽、濮陽等地也陸續召開了城市供水價格調整改革聽證會,7月份,鄭州市自來水公司,也向物價局提交調價申請,這引起了人們對自來水價格調整事宜的廣泛關注。
而近兩個月以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在內的多個城市,已經舉行了水價上調的聽證會。以上海為例,從7月起,全市范圍內水價由之前的每噸1.84元上漲到每噸2.30元。有網友調侃說,“從今以后,‘喝水要勒緊褲腰帶’了”。
在省內、國內多家城市自來水價普遍喊“漲”的背景下,今年3月,洛陽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向洛陽市發改委遞交了調整城市供水價格的請求:為了有效解決該集團的嚴重虧損現象,緩解自來水供應與保護水資源、加快城市供水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矛盾,申請自來水漲價。洛陽市發改委在經過4個多月的籌備之后,召開了此次城市供水價格改革調整聽證會。
不過,從記者手頭掌握的資料看,和其他城市相比,洛陽自來水擬議中的漲價,其幅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
魏先生說,自己家三口人,平時一個月水費也就是十幾元錢,漲價后,最多就是30元錢,能吃得起。不過自己擔心以后的洗車費、洗澡費、甚至出去吃飯、旅游等各項費用,都會“水漲船高”,經濟危機才見好轉,工資標準還未上調,這樣下去,生活質量肯定要受到影響。
7家地市級自來水公司為何資不抵債
作為專業人士,河南省城鎮供水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秘書處主任朱培珊坦言,不僅河南、乃至全國,最近水價上漲成風。
朱培珊說,近兩年,水價都沒有漲過,因為CPI在上漲,水價一漲必然讓CPI上漲,而目前扎堆調價,是因為CPI在下降。
水價和CPI掛鉤,是國家發改委的指導性意見。去年4月,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成本處處長唐鐵軍在出席“2008城市水業戰略論壇”時透露,各地已經將水價列入漲價目錄,會在今年擇機推出水價漲價的措施,并稱水價調整將與CPI、地方人均收入等指標掛鉤。
8月3日,來自國家發改委網站的消息顯示,國家發改委肯定各地上調水價,稱符合改革方向。
河南省城鎮供水協會曾對水費在人們生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做過測算,發現其低于電費和燃氣費,只有不到1%。
既然水費在日常生活消費中,所占比例如此低,為何水費上漲,市民的不滿情緒較大?朱培珊告訴記者:“自來水、電力和燃氣都屬于公共產品,但水和后兩者又有所不同——它是人類出現時就有的資源,電力和燃氣則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幾千年來,人們都是免費用水,這就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觀念。現在百姓對于水價上漲較難接受,其中有傳統觀念的影響。”
像自來水這樣的公共事業,缺少了政府的支持事實上很難發展。為證明政府支持的必要性,朱培珊提供了另一組數據:“河南省地市級的自來水公司平均負債率為58%,其中負債率超過70%的,在18家企業中有7家之多。2006年鄭州市自來水公司的負債率達到75%,這引起了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隨著這兩年政府給予支持的增多,鄭州市自來水公司的困境有了改善。”
負債率超過70%,實際上就是資不-抵債,應該破產。朱培珊說。
水價可以上漲但應由政府補貼
提價引來怨聲載道,自來水公司表示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水價與成本倒掛已導致企業連年虧損。
鄭州市自來水公司宣傳部負責人賀春飚說,鄭州市自來水公司的水價調整,一是由于2005年水價調整沒有到位,一戶一表改造的費用全部由企業承擔,本來希望通過2007年水價調整彌補虧損,但由于當年CPI偏高,調整計劃流產;二是供水管網改造的費用以前由政府投資,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部改為由企業承擔,致使生產成本增加。
賀春飚稱,鄭州市自來水公司累計貸款已達十幾億元,每生產一噸水,就要虧損將近0.9元,盡管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提升效率,但仍未能扭轉虧損局面。目前,公司是在負債運營。
有網友質疑自來水公司管理不善,存在跑冒滴漏現象。周口自來水公司在2008年的工作報告中,稱公司的產銷差率竟高達52.8%,全國自來水行業的產銷差率在20%左右。朱培珊承認,現在一些供水企業存在著較高的產銷差率。“通俗地講,供水公司提供的自來水,有一部分能賺到錢,有一部分則賺不到錢——如管網老化造成的漏水,還有一些人偷盜自來水等。這部分賺不到的錢就是‘產銷差’,‘產銷差’占總體(賺到的錢+賺不到的錢)的比例就稱為產銷差率。一般情況下,較高的產銷差率是和較差的經濟效益相對應的。”
朱培珊說,產銷差率和管理并沒有特別大的關系,導致產銷差率較高的因素有許多,最主要的有管網老化、偷水、水壓較高、管道較長,但總體來講:水壓高、管道長和管網老化是較難控制的因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改善狀況。
九鼎德盛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張保盈,是鄭州、濮陽、平頂山多家自來水公司的顧問。對自來水公司的漲價,他認為有道理,但是不能由百姓買單。
張保盈說,在歐美發達國家,自來水是政府補貼的,自來水是公共產品,政府出錢補貼是天經地義。而不少地方政府,把本應政府出的錢,省下來搞建設,卻讓自來水公司向銀行貸款,讓市場化和公益化博弈,這是造成負債的主要原因。
供水公司民營化后是否會要挾政府
在自來水公司虧損時,一些地方政府選擇了把自來水公司“BOT”的方式,即由政府授予該企業在一定年限內(一般是20年到50年)的“特許經營權”,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回收成本、賺取利潤。最后是“移交”:在年限到期之后,企業需要將基礎設施移交給政府,并通過再次參與競標的方式進入新的“BOT”周期。河南的焦作、新鄉先后嘗試了這種模式。
賀春飚認為,引入“BOT”模式主要有兩個好處,首先,政府可以利用社會資本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新,這不僅節約了開支,還通過競標獲得了一定的財政收入,從而“扭虧為盈”;其次,在基礎設施的運營過程中,由于市場機制的引入,原先公共部門服務效率低下的問題有望得到改善。
賀春飚說,單從“BOT”的理念來講,這種模式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嘗試并改進的,不過在私人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如果監管不力,會致使供水服務效率低下、質量不達標,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如最近發生在湖北南漳,震驚業界的“濁水事件”。
媒體報道,5月28日,南漳縣居民家中的水龍頭流出渾濁的泥漿,根據縣衛生監督局當時抽樣檢測,水質濁度高達5200度,國家標準規定生活飲用水濁度應該小于等于3度,此水嚴重超標。而究其原因是自來水公司拿不出5000萬元建沉沙池。
據媒體調查,南漳的自來水公司,是2002年9月,被政府以1000多萬元賣掉。在這次濁水事件中,一些南漳市民對自來水公司民營化提出了質疑。認為自來水公司民營化后,水價漲了,但服務并沒有跟上,水質反而變差了,甚至要求本屆政府收回企業。而民營公司自稱接手自來水公司后,年年都虧損。但有民眾質疑,這是自來水公司為了漲價而要挾政府。
張保盈說,不論怎樣改革,不能改掉政府的責任。特許經營制度本質上不是私有化的改革,只是經營層面上的改革。政府在財力、精力不足時可以吸收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公共事業,但政府對市政設施應該是作為投資主體的。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公共財政逐步壯大,公共財政支出中對市政公用事業的投入不應該連年降低。否則,企業要么靠不斷漲價來彌補成本損失,要么降低費用,致使供水質量受影響。
饒有意味的是,在洛陽的水價聽證會上,洛陽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靜提出,應加大自來水基礎供水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而在這一點上,消費者代表和經營者代表達成了共識。消費者代表范國明說:“政府的補貼應該落實到位,不能轉嫁給自來水生產企業。”經營者代表楊景超說:“在(洛陽)新區進行自來水基礎管網建設,地皮錢也要水務集團投入,很不應該。”(記者 奚春山 實習生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