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河西走廊,疏勒河如同一條生命之脈,滋養著玉門市、瓜州縣156.7萬畝農田。這條甘肅省三大內陸河之一的水系,不僅是當地農業的命脈,更是生態安全的屏障。近年來,甘肅省疏勒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中心以“五型灌區”(節水型灌區、服務型灌區、數字型灌區、生態型灌區、文化型灌區)建設為目標,落實農業節水增效科學灌溉制度體系、用水計量監測體系、農業水價政策體系、節水市場制度體系、節水技術及服務體系,推動水資源管理向節約集約轉變,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生態和諧注入強勁動能。
科學灌溉:夯實節水根基,激活高效用水“動力源”
疏勒河中心堅持以工程夯實基礎,以制度優化配置,實現水資源利用“精打細算”。按照“節水高效、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管理目標,科學謀劃、布局水利工程建設,爭取資金4.31億元,實施昌馬大型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改造骨干渠道24條138.4公里,改造渠系建筑物371座,斗口以上渠系水利用率從67.9%提高到71.4%,灌溉工程“筋骨”更健壯。
按照《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分析技術指導細則》灌溉實測數據實測分析要求,疏勒河中心合理確定灌區實測樣點,加強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分析過程管理,抓好灌溉試驗監測和用水計量工作,做好基礎數據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實測分析,成果更加準確可靠。根據農作物生物學特性、需水規律等,優化制定適宜灌區實際的灌溉制度。統籌灌溉面積和作物種植結構、取水許可總量、全國內陸河區甘肅河西片區農作物生育期內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等,加強農作物生育期、春冬季非生育期地下水補給和洗鹽壓堿用水定額分析,按照“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原則,科學制定用水計劃,堅持以制度優化配置,實現了水資源利用“精打細算”。
精準計量:打造智慧監測,盯緊水資源“流量閥”
疏勒河中心堅持以計量促節約,以數據強監管,實現水資源“滴水歸倉”。結合大中型灌區續建改造,推進計量設施更新改造建設,對現有的自動化計量設備設施進行整合升級,全灌區骨干渠道引、分水口和田間斗口渠道自動化計量監測覆蓋率達95%以上,實現了流量水量智能測報、信息實時共享。加強計量設施運行管理,分類建立完善管理技術檔案,規范制定設備操作、運維流程,定期校準設施設備,及時規整計量斷面、率定各級渠道水位流量關系曲線,確保“測得出、測得準、用得好”。推行“日對口、旬核對、季結算”的水量統計管理體系,實現了水資源用途用量全過程監管,水資源管理質效持續提升。
水價改革:創新激勵機制,增強節水“內驅力”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和《甘肅省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要求,疏勒河中心扎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2022年,疏勒河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順利通過玉門市、瓜州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驗收工作組的驗收。建立農業節約用水獎勵機制,制定《甘肅省疏勒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中心農業節水獎勵管理辦法(試行)》,自籌資金9.9萬元對2024年度農業節水成效顯著的25個團體和17個個體,共42個用水戶進行了農業節水資金獎勵,以“真金白銀”調動了各用水主體和灌區群眾節約用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農業節水的內生動力。
水權交易:盤活市場活力,提升資源“新價值”
疏勒河中心以區域可用水量和灌區用水權為基礎,制定流域水資源“豐增枯減”動態調度方案,不斷優化流域水資源配置。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開展地區間、行業間、用水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截至2025年6月,通過水權交易平臺累計完成水權交易497宗,交易水量9928萬立方米,交易金額698.87萬元,有效盤活了閑置水資源,提升了水資源經濟價值,緩解了不同行業用水指標緊缺的問題,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用水保障。
技術惠民:服務下沉田間,打通節水“最后一公里”
疏勒河中心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灌區“十日會”、走村入戶和灌區各鄉鎮冬春季集中學習教育等時機,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農業節水政策、節水管理、節水技術等宣傳,引導群眾增強節水意識,轉變灌水觀念,督促指導農民用水組織(協會)和各用水單位常態化做好田間工程日常管理與維護,通暢農業灌溉“最后一公里”,降低田間用水消耗,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依托斗口實時在線監測計量系統,健全落實“陽光水務”各項措施及實施標準,持續深化“互聯網+水務管理”,深入推行水務公開、行風評議等措施,認真落實灌區“十日會”制度,開發推廣運用“疏勒河智慧水利在線服務”程序,用水戶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就可實時查詢水量、水費等信息,線上進行水費繳存,在讓灌區群眾用上“明白水”、交上了“放心錢”的同時,也讓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水資源的珍貴性和節水的重要性。
從昌馬峽谷到瓜州綠洲,甘肅省疏勒河中心以“五項制度體系”為筆,以創新實踐為墨,繪就了一幅農業節水增效的壯美畫卷。156.7萬畝農田見證著從“大水漫灌”到“精雕細琢”的蛻變,疏勒河人在這片熱土上用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