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孿生錢塘江工作平臺 本報通訊員 張藝馨 供圖
□本報記者 徐鶴群 通訊員 張藝馨
在數字化改革的浪潮中,浙江水利緊扣時代脈搏,以數字孿生技術為工具,全力推動水利事業的智能化變革,為浙江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水安全屏障。
謀定而動,創新模式促發展
浙江水利從頂層設計著手,全力構建數字孿生水利規劃體系與數字孿生水利框架,聯合多部門發布浙江省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意見及實施方案,為數字孿生水利建設錨定方向,明確實施路徑。在此基礎上,陸續出臺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和數字孿生工程建設方案,全面覆蓋10個重點流域、3條水資源配置通道以及128項水利工程,從省級水網主骨架到各地重要水利設施,為水利智能化升級筑牢根基。
試點先行,是浙江水利改革的重要方法論。借助9項水利部數字孿生流域先行先試項目,浙江成功探索出“流域-流域”“流域-工程”“工程-工程”協同耦合建設模式。通過建立預報調度一體化工作模式,洪水風險、工程風險、淹沒風險防控能力大幅度提升,并在省內多個流域推廣。
在浙東區域水網建設中,浙江率先開展數字孿生實踐,構建跨流域跨區域復雜河網水資源預報調度一體化模式,結合寧波、紹興等地市級水網建設,不斷優化完善區域水網架構,顯著提升了水資源調配效能,為區域水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數字孿生水庫建設領域,金華橫錦水庫、寧波皎口-周公宅水庫先行先試,研發出大壩安全體檢單、安全監測預警模型等一系列先進技術,這些成果不僅在34座現代化水庫的運行管理矩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為其他數字孿生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和技術支撐。此外,浙江選取頂層設計、水利感知建設、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工程、數字孿生基礎平臺、新技術應用、標準規范等8個方向開展省級試點,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水利”等前沿領域,不斷拓展數字孿生水利的發展邊界,為其未來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實戰檢驗,數字賦能惠民生
如今,浙江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成果已逐步在實際應用中釋放效能,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2024年梅汛期,面對嚴峻的防洪形勢,數字孿生錢塘江發揮關鍵作用。它精準研判洪水風險,助力調控新安江水庫水位,使其控制在107.5米目標水位以下,沿江兩岸1.2萬名群眾得以提前安全轉移。
數字孿生東苕溪同樣出色。系統通過精細預演,支撐青山水庫調度22次,有效延遲啟用北湖滯洪區30小時,為太湖流域梅雨防御爭取到了寶貴的主動權。
在抗旱保供方面,數字孿生水利也有不俗的表現。2024年7月,面對出梅后持續少雨天氣,數字孿生浙東水網提前預警旱情,通過精細化調度,15天不間斷引水,保障了寧波余姚、慈溪、江北等地12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為農業生產注入“及時雨”。
這些成果的背后,是浙江在基礎能力建設和成果迭代升級上的持續發力。在基礎能力建設方面,浙江不斷提升“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能力,在紹興試點布設3部水利雙極化相控陣測雨雷達,全省已建成1.3萬個水文測站和3600多套聲光電預警設備,水文測報數據傳輸頻次大幅度提升,山洪預警耗時顯著縮短,為水利信息的快速獲取和及時響應提供了堅實保障。
省級數據底板集成多類基礎數據與專題圖層,構建起覆蓋全省的三維地形場景綜合圖,融合地形、河流水系、高精度影像等多元要素。模型平臺上架各類專業模型,包括40項水利專業模型、8項水利通用模型、12項智能識別通用模型,供全省調用。
在成果迭代升級上,浙江始終以實戰實效為導向,持續優化數字孿生水利系統,推動建設成果從“能用”“有用”向“好用”“實用”轉變,切實提升水利治理的現代化水平,讓數字技術真正轉化為水利惠民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