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午飯后,78歲的達州萬源市白沙鎮居民趙永貴把一摞碗盤抱到廚房水槽,只輕輕一擰,白花花的自來水噴涌而出,“你看這水壓好大,再也不怕停水、渾水了!”
萬源市遍布相對高差1000米以上的“V”型山谷,跨區域建設供水工程的難度和成本較高。上世紀90年代起,全市逐步形成由私營小水廠為主角的“一鎮一廠”供水模式。隨著群眾用水需求提高,季節性缺水、水質不穩定等弊端日益暴露,群眾“用好水”的呼聲愈加強烈。
今年,萬源市啟動“兩年甘露潤心”行動,全面開建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該工程將多個緊鄰鄉鎮劃為供水片區,建“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同時整合私營小水廠收歸縣域統管,作為大水廠向居民輸水的中轉站,實現全市水廠數量“瘦身”,40余萬名鄉鎮群眾用上好水。
現實困境
難以滿足群眾需求,已建30多年的小水廠走到“十字路口”
從白沙鎮場鎮驅車出發,汽車一頭扎進山谷,沿臨河公路逆行而上,約30分鐘到達白沙新水廠取水點。眼前,一根直徑約1米的取水管道插入攔水壩。
“這條取水管道長13.4公里,雖然安裝成本不低,但安得值。”萬源市水務局副局長陳雙飛滿臉笑容。該管道取水河流發源于四川花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源無污染。據測算,取水河流年均徑流量6915萬立方米,即使在干旱年份也能滿足日取水1.1萬立方米的需求。
新水源質優量足,與白沙老水廠就近取水點白沙河截然不同。趙永貴直言,白沙河流量小,受降雨量多寡影響大,“枯水期或干旱季節,自來水供應不足;碰上漲洪水,自來水又泛黃渾濁。”
類似現象在萬源市其他鄉鎮普遍存在。在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前,萬源市轄52個鄉鎮,各鄉鎮水廠多數就近就地以溪溝水或溶洞水為水源,水源小的結果是水廠日供水能力普遍僅千噸左右。數據顯示,此前萬源市規模化供水率僅23.03%,遠低于達州68.78%的平均水平。
“52個水廠雖說數量多,但群眾滿意度不高。”陳雙飛介紹,多數水廠已建30年以上,如今供水設備和工藝落后,往往因水質不穩定和管理效率低下被當地群眾投訴。
小水廠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怎么改?萬源市經過實地調研論證決定:建“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大幅提升規模化供水率,為40余萬名鄉鎮群眾供應高品質自來水。
供水之變
建大水網提升規模化供水率,供水主角由私營小水廠變國營萬噸大水廠
挖掘機揮舞長臂,不停鏟土,一旁頭戴安全帽、身穿紅色馬甲的工人們肩挑背扛運送管道……日前,位于八臺鎮天池壩村的白沙新水廠管網延伸工程施工現場一片繁忙。
白沙新水廠的配水管網跨區域延伸到八臺鎮,是萬源建“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的縮影。以白沙新水廠為源頭,管網延伸工程將新建76.23公里,覆蓋白沙、八臺、舊院等8個鄉鎮,為10萬余名群眾規模化供水。
“像白沙這樣的供水片區,我們規劃了6個。”萬源市市屬國企——萬源市萬寶源水務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宏強攤開萬源市水網片區規劃圖,全市劃分了白沙、大竹河、竹峪、黑寶山、210國道、草壩6個供水片區,囊括了萬源市現行31個鄉鎮(街道)中的27個。各片區取水點為中小型水庫或規劃建設水庫,水廠則是新建或改擴建,采用先進水處理設備和工藝。另外4個高海拔鄉鎮雖未被納入供水片區,但也將改擴建水廠。
隨著供水一體化工程實施,國營萬噸大水廠將取代私營小水廠成為萬源市供水主角,后者被整合收歸縣域統管,接入大水廠的延伸管網,向千家萬戶供水。
按照規劃,萬源市6大供水片區合計新建383公里配水管網。計劃到2025年底,供水一體化工程全部建成后,全市規模化供水率將從23.03%提升至82%,全市水質合格率將由86.2%提升至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