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開水龍頭,清水嘩嘩涌出,門頭溝區清水鎮簡昌村村民郭秀利十分開心,“現在水隨時都夠用,再也不擔心高峰期用水緊張了!”

簡昌村村民郭羅照在自家院子里帶著小孫女一起用自來水清洗果蔬。記者了解到,到本月,門頭溝區包括簡昌村在內的12個以山泉水為單一水源的深山區村莊經過一系列改造,實現了山泉水與地下水“雙水源”供水,村民日常用水更有保障。隨著《北京市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方案(2023年-2025年)》的制定印發,全市農村供水條件將進一步優化改善,今年將有50個行政村納入城市公共供水覆蓋范圍,惠及約16萬人。
深山區村民告別“靠天吃水”
門頭溝區清水鎮簡昌村位于京城西部的深山區,村委會西南側坐落著一幢嶄新的小房子,這是今年5月剛剛建成的井房,里邊除了新打的一眼井外,取水設備和消毒設備也都是新置辦的。
門頭溝清水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于永紅告訴記者,簡昌村的常住人口約有100人,祖祖輩輩都是吃山里的山泉水,先把山泉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再往各家各戶供水。但是這種“靠天吃水”的方式使得供水量并不穩定,每到枯水期,村里就會出現用水緊張的情況。去年夏天,受“23·7”特大暴雨影響,簡昌村的山泉水水質一度出現問題,當時,村委會只能從鎮上拉水供村民使用。“經過市、區水務部門的調研,去年8月下旬開始,我們用最短的時間打了一眼深井,之后又建設了標準化的井房,解決了老百姓的安全用水問題。”于永紅說,未來簡昌村將以發展民俗旅游業為主,用水問題的解決對壯大集體經濟也有幫助。

簡昌村新建成的井房里配有嶄新的飲用水消毒設備。“過去只有山泉水的時候,旱季水就供不上了,夏天用水量也大,到了都用水的時候,水龍頭的水就小,得等著,低處的人家用完了,高處的再用。”郭秀利說,自從打了井之后,再也不擔心用水了,“現在隨時打開水龍頭水都夠用,高處低處的人家都一樣!”
“山泉水”“地下水”互備互補
像簡昌村這樣以山泉水為單一水源的深山區村莊,門頭溝區還有11個,到目前為止,都已實現“雙水源”供水。

簡昌村村民郭羅照在自家院子里用自來水清洗果蔬。“農村供水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助力鄉村振興、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門頭溝區供水事務中心工作人員焦少昆說,門頭溝區聚焦農村飲水的痛點、難點、卡點,通過水源保障工程、供水站標準化改造、管網聯通、消毒設備安裝與置換工程等,為全區山泉水單一水源的黃安、雙澗子等12個村提供雙水源保障,落實“雙保險”,實現了“山泉水+地下水”互備互補、平急兩用。“這既能充分利用泉水資源補充農村供水水源,進一步減少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又能通過穩定的地下水源保障、解決受季節等自然因素波動導致山泉水供水不穩定的現狀。”焦少昆說。
下一步,門頭溝區水務局還將通過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集約化工作,進一步完善提升水源、管網等的分區互補能力,推動實現平急兩用迅速切換,持續加強供水體系韌性建設。
明年底中心城區五環內村莊全部接入公共供水
記者注意到,今年6月,北京市制定印發了《北京市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方案(2023年-2025年)》,明確了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和相關政策。未來,全市農村地區供水條件將進一步優化改善。
根據發展方案,力爭到2025年底,本市將初步形成體系布局完善、設施集約安全、管護規范專業、服務優質高效的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格局。城鄉供水一體化水平顯著提升,中心城區五環以內、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村莊全部接入城市公共供水。全市規模化供水工程(千噸萬人)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75%。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持續穩定在99%以上,農村供水水質達標率顯著提升。
北京市水務局供水管理處三級主任科員費曉軒介紹,今年,全市計劃完成20處農村供水設施改造,目前已完成11處。同時,50個行政村也將納入公共供水覆蓋范圍,惠及人口約1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