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川區神女湖
永川地處成渝發展主軸,是長江進入重慶的“第一道關口”。如何興水利、除水害?是一道永川水利人必須答好的時代命題。
“永川水利工程體系既是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水利建設的承接,又是重慶現代化水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融合于長征渠引水工程等國家骨干水網體系中,又貫通于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中,形成了國家、市級、區級水網互聯互通的局面,成為全市水網建設中舉足輕重的一環。”永川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
當前,永川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立體水網,奮力譜寫永川水利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聚焦重點項目建設
構建優化的水資源配置體系
6月,走進位于臨江鎮天星村境內的臨江加壓站,現場工人們正在有序施工,配水井、調蓄水池、加壓泵房等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準備設備安裝。
作為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中裝機容量最大的加壓泵站,臨江加壓站總裝機容量37.52千瓦時,承擔向永川、銅梁、大足、榮昌供水任務,日供水量約138萬立方米。
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是重慶歷史上投資最大、涉及面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跨多個區域重大調水工程。其中,永川段涉及8座隧洞,總長19.9公里。目前已貫通隧洞6座、總長19.51公里,占隧洞總長的98%;輸水管道工程已完成管道安裝約86.59公里,占管道總長99.69公里的86%;臨江加壓站、鄧家巖提水泵站等多個泵站工程總體進度按時推進。截至目前,永川區累計完成總投資24.2億元,完成工程總量的75%。
“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永川段)是全區的標志性骨干水源工程之一,將有效改善城鄉生活和工業供水情況,提高水資源調配能力,支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永川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當前,全區正圍繞“強骨干、增調配、成網絡”的思路,構建優化的水資源配置體系。
當前,永川正推進一批標志性骨干水源工程。合理利用過境水、當地水,構建以大中型為主、大中小微并舉的水源工程體系,形成多源互補、區域互通、互為備用、集約高效、保護優先、充分利用的供水水源保障和利用體系,補齊工程缺水短板。加快謀劃一批水源工程、連通工程,合理優化利用市級水網永川分水指標。
同時,有序推進城鄉供水同源同質同服務,持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近年來,新改建仙龍、三教、陳食、朱沱等片區老舊供水管網400余公里,定期對全區在線運行的29座農村水廠消毒設施、檢驗檢測設備、加壓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同時,建成鳳凰湖水廠,新增供水能力3萬立方米/日,有力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形成水源統籌、水量保障、水質安全的城鄉供水一體化新格局。
此外,永川區加快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完成上游、衛星等4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任務,暢通供水網絡“毛細血管”,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率,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完善生態保護體系
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仲夏時節,萬物榮華。行走在長江支流——永川區境內的臨江河岸邊,兩岸的花草林木隨著清澈的河水舞動,不時有水鳥從水面掠過。是水,賦予了永川這片土地與眾不同的靈氣和神韻。
作為淺丘型地區源頭性中小河流的代表,臨江河枯水期來水少,集污面大,水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以前很多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進臨江河,枯水期的時候,河里流的都是污水。”河流附近的居民回想起曾經令人避之不及的場景不禁感嘆道。
為此,永川區把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一號民生工程”,累計整治流域各類污染源4萬余處、新建城鄉污水管網380多公里,維修和改造城區原有管網72公里……持續數年的綜合治理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圣水河和臨江河先后獲評“重慶市最美河流”;2022年臨江河成為西部地區唯一入選全國首批幸福河湖建設試點項目,2023年通過水利部復核評估。
臨江河是永川水利堅持久久為功繪就人水和諧美麗畫卷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永川水利按照“重保護、強修復”的思路,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與治理修復相結合,以臨江河為核心、次級河流為骨架、小支溝為網絡,實施水生態保護及修復,完善山水融合的水生態保護體系,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強化生態流量監管。加快推進永川境內16條主要河流健康評價,印發實施《永川區重點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方案》,加強生態流量管理,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取自然封育、水環境治理等綜合措施保護和修復水生態。
加強岸線管理保護。完成長江、大河溪等13條河道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及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有管理任務的18條河流的劃界工作;常態化規范化推進“四亂”問題排查治理;組織開展聯合統一清江行動,始終保持對非法采砂高壓嚴打態勢。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與監管。2018年-2023年,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78.36平方公里,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484個、水保生產建設項目驗收報備295個,完成勤儉水庫徑流小區監測點、來蘇鎮關門山小流域綜合監測站年度監測任務。
積極開展生態補水工作。按照各河流生態補水需求,利用自然河道或河庫連通工程,及時調度付家洞水庫對大陸溪、人民水庫和白露頭水庫對九龍河和小安溪、上游水庫、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對臨江河進行生態補水,通過多源互補、互濟互通,生態補水量可達2180萬立方米/年。
加強河庫綜合治理。完成大陸溪、臨江河等河道綜合治理90公里,新建改造水庫7座,除險加固水庫39座,全力確保河庫安全。
用好“智慧河長”系統
全面推進水利信息化發展
5月21日12時35分,清溪橋下游300米處,河邊步道積水;5月22日9時19分,金域藍灣大門口擋水堤有枝條阻攔;5月27日8時52分,萱花路永紅廠團結橋暗河出口,雨水導致河水混濁……一條條現場問題反饋和跟蹤、處理、完結信息,便捷清晰地呈現在“智慧河長”系統。
“以數字賦能推動水利工作智能化,已成為永川高效保護流域水環境的‘利器’,為永川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提供精細化、智能化支撐。”永川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智慧河長”系統利用終端物聯、集成融合等技術手段,通過建立自動化數據采集網絡,整合、集成、接入了永川區82座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及監控數據,453家工業企業的污染普查數據,5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在線監測數據,168個水文相關測站在線監測數據,以及22個河道視頻監控、100個手工監測斷面監測等動態數據。同時,將永川區500余名區、鎮、村級河長和104名河道網格專管員全部納入“智慧河長”系統統一管理使用,從而實現有關工作人員全員通過該系統更快捷高效地履行巡河護河等職責;開發使用智慧河長App巡查水庫,建成小型水庫綜合監測平臺,實現全區小型水庫雨水情監測全覆蓋,建成水位站130個,雨量站130個,安全監測自動化站點70余個,水庫綜合監測平臺完成等級保護二級建設并通過專業機構測評完成等級保護備案。
下一步,永川水利將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要求,聚焦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調配、水生態調度、工程安全管理等需求,在充分共享數字重慶算力資源、數字孿生長江數據與模型算法的基礎上,通過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構建數字孿生平臺、建設智能業務應用,打造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功能的永川數字孿生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