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占全國2.7%的農業用水量生產了全國5.6%的糧食和6.8%的蔬菜
河北擰緊農業用水“水龍頭”
6月3日,在河北成安縣向紅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麥田里,麥穗飄香,一片金黃,這里的小麥即將迎來豐收時刻。
“瞧!麥穗壯實,麥粒飽滿,收成應該還不錯。我種地不用大水漫灌,節水灌溉也能高產。”這是合作社負責人曹巴特總結的經驗:省水省肥省工又能增收,正是應用了淺埋滴灌技術。他說,淺埋滴灌技術實現了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澆灌”的轉變,通過土壤墑情監測設備,可以知道什么時候該澆水,應該澆多少水,實現水肥一體化灌溉,每畝地每年可以節水約60立方米。
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是實施農業節水的重要一環。今年,成安縣雙管齊下,一方面普及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另一方面推廣“馬蘭1號”等耐旱節水小麥品種。通過“節水品種+智能噴灌”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和節水效益。
水是農業的生命之源,農業與水休戚相關。“小麥是一個‘喝水大戶’,一茬小麥的用水量就占到農業總用水量的50%。”河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進考說,小麥品種決定著整個生長周期的耗水量,抓住節水品種的培育創新,才能實現少澆水、多打糧的目標。
近年來,河北省把研究推廣節水小麥作為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培育篩選出“石麥8號”“石麥22號”“馬蘭1號”“衡4399”“滄麥6005”等一批優質節水小麥品種。
針對不同生產類型區,河北省還集成推廣綜合節水技術。在冀中南高產麥區,集成推廣窄行密植、增施磷鉀肥等為重點的節水高產配套技術;在冀北麥區,集成推廣搶茬早播、澆關鍵水等為重點的節水豐產配套技術;在黑龍港流域麥區,集成推廣機械溝播、化肥深施等為重點的高效管理節水穩產配套技術,確保節水小麥品種優良種性充分發揮出來。
河北是全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菜籃子”產品生產大省,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等高耗水作物占比較大。如何擰緊農業用水“水龍頭”?
據介紹,2023年,河北省以黑龍港地區、山前平原區和壩上地區為重點,聚焦小麥、玉米、蔬菜等高耗水作物,穩定200萬畝耕地季節性休耕和242.8萬畝旱作雨養面積,普及節水新品種,推廣農藝節水技術,通過高標準農田和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等項目,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全年農業節水9.8億立方米,較上年增加0.43億立方米。
在小麥、玉米、蔬菜等高耗水作物上,省農業農村廳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依托種植大戶、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等規模經營主體,實施滴灌、淺埋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灌溉204萬畝。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發展3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
從“大水漫灌”變“精打細算”,點滴之間的智慧,成就了農業的“節水經”。據統計,全省農業用水量由2014年的139.2億立方米,減少到2023年的100.7億立方米,農業用水量占全省總用水量的比例由2014年的72.2%降低到2023年的54.0%。河北用占全國2.7%的農業用水量,生產了全國5.6%的糧食和6.8%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