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沽夾河
|
![]() |
老嵐水庫
|
![]() |
煙臺柳林河
|
大壩高聳,守護港城百姓安康;秀水長清,繪就亮麗生態底色;一體化供水,汩汩清流滋潤萬家;水網縱橫,助推經濟產業騰飛……作為國家市級水網先導區和山東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如今的煙臺,正搶抓萬億新征程機遇,持續擴大水利投資,全力推進現代水網建設,加速構建“循環通暢、集約高效、綠色生態、產業融合、管理智能”的市級水網,一幅河清岸綠、碧水長流、人水和諧的斑斕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滔滔河水入老嵐,一泓清泉潤萬家。2023年9月26日,老嵐水庫樞紐工程壩頂正式貫通,標志著老嵐水庫樞紐工程正式完工,較初設批復工期提前了一個月。作為省、市現代水網總體布局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第2座新建大型水庫、煙臺60年來興建的唯一大型水庫,工程的建成運行對于保障煙臺供水安全,支撐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老嵐水庫建成運行只是煙臺現代水網建設的一個縮影。2023年8月,煙臺成功創建山東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9月,入選首批國家市級水網先導區,并在水利部召開的全國省級水網建設推進會議上作典型發言,煙臺市水利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高位推動 高標謀劃
現代水網體系加速建立
煙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水網建設,將其作為系統治水、破解全市水資源瓶頸的關鍵一招,作為全面興水、推動水網融合發展的戰略舉措。2022年12月,市政府印發實施《煙臺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在全省率先啟動市級現代水網建設,聚力構建形成“兩干五庫七脈支撐、三區五源五水統籌”全市現代水網格局。
2023年以來,相繼印發《煙臺市現代水網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煙臺市水網先導區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同步啟動水網先導區建設、現代水網、農村供水、縣域“母親河”全流域治理、農村生態河道治理、地下水管理與保護、節水控水、水源保障、水土保持、水文化等“十大攻堅”,現代水網建設全面起勢。
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多次到一線調研推動,作出“全面暢通區域小循環、打通全域大循環”部署要求。2023年12月13日,高規格召開加快國家市級水網先導區和全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建設工作會議,市委主要負責人向全市發出動員令,聚焦在配置供給、防洪減災、綠色生態、融合發展、治理高效上“當先導作示范”,推進現代水網建設。
按照規劃,煙臺市將緊緊圍繞“保中心、保民生、保產業、保應急”目標,統籌推進“七庫三線”中心城區水網工程,加快實施東、中、西“三線”水網建設,到2025年,新增供水能力1億立方米,新增水資源調配能力1.2億立方米,全力保障市區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
持續發力 縱深推進
現代水網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
國家先導區和全省示范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為全面推進現代水網建設,煙臺市建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組長的雙組長工作機制,把現代水網建設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作為市委、市政府重點督辦事項強力推進。自2023年起,計劃用3年時間投資近230億元,謀劃實施一批重大水利項目,著力構建“水安、水美、水智、水富、水活”的現代水網。2023年,全市落實水利建設投資56.92億元,爭取中央和省財政資金10.4億元,位居全省前列。
供水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充分挖掘水源調蓄工程供水潛力,加快建設重點水源工程,老嵐水庫樞紐工程、王屋大型水庫增容工程順利完工,南泗莊中型水庫啟動建設,崖后大型水庫加快研究論證。統籌實施地下水庫、河道攔蓄等補源工程蓄水,2023年開發利用非常規水7240萬立方米,2024年調引客水4000萬立方米,全力保障供水需求。
水旱災害防御體系更加健全。在全省率先開展縣域“母親河”全流域治理三年行動,將新增河道治理長度1210公里,5級及以上堤防達標率超過80%。高質量完成一輪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有效提升水庫防洪標準。成功應對臺風“煙花”“梅花”“杜蘇芮”等極端天氣,連續10年全市重要水庫無一出險的同時,水庫蓄水總量處歷史較高位,實現“保安全、多蓄水”目標。
鄉村振興水利基礎不斷夯實。下大氣力讓更多群眾喝上放心水,近3年累計完成投資28.5億元,實施1982個供水提升工程,印發《煙臺市農村供水保障三年攻堅行動方案》,到2025年投資31.03億元,進一步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率。用心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實施404個移民美麗家園建設項目、145個生產開發項目,持續改善庫區移民生活品質。
河湖生態更加和諧。以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目標,累計創建37個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1條淮河流域幸福河。啟動農村生態河道建設三年攻堅,對全市5886公里農村河道進行清理整治。實施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三年強基行動,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01.1平方公里。完成69條河道河段水系綠化和9個省級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項目。招遠市大戶莊園成功創建省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2024年是高質量建設現代水網的關鍵之年,一季度,全市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3.9億元,同比增長32.4%,位居全省前列,實現“開門紅”。
改革創新 融合增效
構筑“三網四帶”水網總體格局
守正,更要創新。煙臺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把水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考量,圍繞建好用好現代水網,兼顧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標平衡,在持續強化水旱災害防御等傳統水利功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從管理創新、融合增效上下功夫,做好做優“水文章”,培育壯大“水經濟”,為煙臺水利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注重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水法規制度體系,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務實高效”的監管機制,積極探索中心城區水網統建、統管、統運一體化管理模式,提高水網運行效率。健全完善多渠道投融資機制,2023年爭取政府專項債券11.73億元,爭取金融支持及引入社會資本33.69億元,爭取社會資本數額位居全省前列。
注重改革創新。加快編制《煙臺市區多水源區域綜合水價改革實施方案》,開展集水源、水權、生態保護補償等于一體的水價綜合改革。探索建立取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模式,累計完成1例區域水權交易、26例取水權交易,龍口市成功創建省級農業灌溉機電井“以電折水”試點。推動2所高校實施合同節水管理項目,推動節水服務企業與用戶以契約形式約定節水、治污、非常規水源利用等目標,促進節水減排,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注重技術創新。加快推進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新建工程同步開展數字孿生規劃,同步交付數字孿生工程,助推治水從“人治”向“智治”邁進。2023年規劃建設集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與調配、河湖管理、水文化發展于一體的“4+N”智慧水利綜合管理服務平臺,計劃今年汛期投入使用,將大幅提升大中型水庫四預能力。
注重融合增效。實施“水魅文旅”工程,充分發掘歷史、文化、生態等資源,打造“一河一湖一特色”高層次水旅產業體系。加快提升改造大沽夾河生態景觀帶,逐步形成約50公里城市發展新軸線。探索多元化河湖水生態價值轉換路徑,2023年打造昆崳山區漢河、招遠市龍王湖2條效益河湖,推動河湖治理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新征程上,煙臺將錨定保障水安全、保護水生態、發展水經濟、改善水民生“四水統籌”總體目標,聚焦“當先導、作示范”,實施“水網+”行動,加快構筑水民生服務網、水安全保障網、水生態保護網,建設濱河交通示范帶、水美鄉村示范帶、文旅融合示范帶、綠色發展示范帶,推動形成“三網四帶”總體格局,爭當全國、全省市級水網建設排頭兵。
滔滔河水入老嵐,一泓清泉潤萬家。2023年9月26日,老嵐水庫樞紐工程壩頂正式貫通,標志著老嵐水庫樞紐工程正式完工,較初設批復工期提前了一個月。作為省、市現代水網總體布局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第2座新建大型水庫、煙臺60年來興建的唯一大型水庫,工程的建成運行對于保障煙臺供水安全,支撐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老嵐水庫建成運行只是煙臺現代水網建設的一個縮影。2023年8月,煙臺成功創建山東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9月,入選首批國家市級水網先導區,并在水利部召開的全國省級水網建設推進會議上作典型發言,煙臺市水利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高位推動 高標謀劃
現代水網體系加速建立
煙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水網建設,將其作為系統治水、破解全市水資源瓶頸的關鍵一招,作為全面興水、推動水網融合發展的戰略舉措。2022年12月,市政府印發實施《煙臺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在全省率先啟動市級現代水網建設,聚力構建形成“兩干五庫七脈支撐、三區五源五水統籌”全市現代水網格局。
2023年以來,相繼印發《煙臺市現代水網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煙臺市水網先導區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同步啟動水網先導區建設、現代水網、農村供水、縣域“母親河”全流域治理、農村生態河道治理、地下水管理與保護、節水控水、水源保障、水土保持、水文化等“十大攻堅”,現代水網建設全面起勢。
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多次到一線調研推動,作出“全面暢通區域小循環、打通全域大循環”部署要求。2023年12月13日,高規格召開加快國家市級水網先導區和全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建設工作會議,市委主要負責人向全市發出動員令,聚焦在配置供給、防洪減災、綠色生態、融合發展、治理高效上“當先導作示范”,推進現代水網建設。
按照規劃,煙臺市將緊緊圍繞“保中心、保民生、保產業、保應急”目標,統籌推進“七庫三線”中心城區水網工程,加快實施東、中、西“三線”水網建設,到2025年,新增供水能力1億立方米,新增水資源調配能力1.2億立方米,全力保障市區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
持續發力 縱深推進
現代水網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
國家先導區和全省示范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為全面推進現代水網建設,煙臺市建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組長的雙組長工作機制,把現代水網建設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作為市委、市政府重點督辦事項強力推進。自2023年起,計劃用3年時間投資近230億元,謀劃實施一批重大水利項目,著力構建“水安、水美、水智、水富、水活”的現代水網。2023年,全市落實水利建設投資56.92億元,爭取中央和省財政資金10.4億元,位居全省前列。
供水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充分挖掘水源調蓄工程供水潛力,加快建設重點水源工程,老嵐水庫樞紐工程、王屋大型水庫增容工程順利完工,南泗莊中型水庫啟動建設,崖后大型水庫加快研究論證。統籌實施地下水庫、河道攔蓄等補源工程蓄水,2023年開發利用非常規水7240萬立方米,2024年調引客水4000萬立方米,全力保障供水需求。
水旱災害防御體系更加健全。在全省率先開展縣域“母親河”全流域治理三年行動,將新增河道治理長度1210公里,5級及以上堤防達標率超過80%。高質量完成一輪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有效提升水庫防洪標準。成功應對臺風“煙花”“梅花”“杜蘇芮”等極端天氣,連續10年全市重要水庫無一出險的同時,水庫蓄水總量處歷史較高位,實現“保安全、多蓄水”目標。
鄉村振興水利基礎不斷夯實。下大氣力讓更多群眾喝上放心水,近3年累計完成投資28.5億元,實施1982個供水提升工程,印發《煙臺市農村供水保障三年攻堅行動方案》,到2025年投資31.03億元,進一步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率。用心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實施404個移民美麗家園建設項目、145個生產開發項目,持續改善庫區移民生活品質。
河湖生態更加和諧。以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目標,累計創建37個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1條淮河流域幸福河。啟動農村生態河道建設三年攻堅,對全市5886公里農村河道進行清理整治。實施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三年強基行動,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01.1平方公里。完成69條河道河段水系綠化和9個省級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項目。招遠市大戶莊園成功創建省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2024年是高質量建設現代水網的關鍵之年,一季度,全市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3.9億元,同比增長32.4%,位居全省前列,實現“開門紅”。
改革創新 融合增效
構筑“三網四帶”水網總體格局
守正,更要創新。煙臺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把水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考量,圍繞建好用好現代水網,兼顧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標平衡,在持續強化水旱災害防御等傳統水利功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從管理創新、融合增效上下功夫,做好做優“水文章”,培育壯大“水經濟”,為煙臺水利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注重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水法規制度體系,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務實高效”的監管機制,積極探索中心城區水網統建、統管、統運一體化管理模式,提高水網運行效率。健全完善多渠道投融資機制,2023年爭取政府專項債券11.73億元,爭取金融支持及引入社會資本33.69億元,爭取社會資本數額位居全省前列。
注重改革創新。加快編制《煙臺市區多水源區域綜合水價改革實施方案》,開展集水源、水權、生態保護補償等于一體的水價綜合改革。探索建立取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模式,累計完成1例區域水權交易、26例取水權交易,龍口市成功創建省級農業灌溉機電井“以電折水”試點。推動2所高校實施合同節水管理項目,推動節水服務企業與用戶以契約形式約定節水、治污、非常規水源利用等目標,促進節水減排,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注重技術創新。加快推進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新建工程同步開展數字孿生規劃,同步交付數字孿生工程,助推治水從“人治”向“智治”邁進。2023年規劃建設集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與調配、河湖管理、水文化發展于一體的“4+N”智慧水利綜合管理服務平臺,計劃今年汛期投入使用,將大幅提升大中型水庫四預能力。
注重融合增效。實施“水魅文旅”工程,充分發掘歷史、文化、生態等資源,打造“一河一湖一特色”高層次水旅產業體系。加快提升改造大沽夾河生態景觀帶,逐步形成約50公里城市發展新軸線。探索多元化河湖水生態價值轉換路徑,2023年打造昆崳山區漢河、招遠市龍王湖2條效益河湖,推動河湖治理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新征程上,煙臺將錨定保障水安全、保護水生態、發展水經濟、改善水民生“四水統籌”總體目標,聚焦“當先導、作示范”,實施“水網+”行動,加快構筑水民生服務網、水安全保障網、水生態保護網,建設濱河交通示范帶、水美鄉村示范帶、文旅融合示范帶、綠色發展示范帶,推動形成“三網四帶”總體格局,爭當全國、全省市級水網建設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