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成后,為上海市防洪安全筑牢底線,實現黃浦江濱水空間貫通和提升品質,通過安全之堤、生態之堤、共享之堤、文化之堤和智慧之堤的建設,將黃浦江中上游打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上海范例。
該工程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原則分兩期實施。工程一期位于松江區境內,西起三角渡,東至千步涇/女兒涇,工程主要內容為實施加高加固堤防50.70千米,新建保灘工程14處,新建橋梁3座,抬升加固橋梁19座,改建水文站2座,新建防汛屋2處,新建防汛通道24.98萬平方米及綠化工程57.90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30.44億元。
該工程以“韌性堤岸,人民浦江”為目標愿景,打造集“安全、生態、共享、文化、智慧”于一體的綠色堤防。
注重系統治理
建設韌性的安全之堤
對標國內外重要濱海城市防洪格局,統籌流域與區域、近期和遠期的關系,創新提出“河口擋潮閘+堤防”組合韌性防洪體系布局,實現上游段100年一遇防洪標準,中下游段1000年一遇防潮標準;采用韌性堤防結構,以系統治理理念高質量推進防洪能力提升,全力打造韌性的安全之堤。
錨固生態基底
回歸自然的生態之堤
保護利用黃浦江中上游“灣、島、灘、澤、浜”等生態底色,尊重利用兩岸“田、水、路、林、村”等原生郊野風貌和自然形態肌理,挖掘自然景觀的獨特魅力。突出大地景觀規劃和生態修復導向,靈活采用自然式、復合式等堤防結構,運用融合、消隱等手法,實現防洪與生態景觀功能相融合的生態之堤。
踐行以人為本
重塑活力的共享之堤
通過市區聯動,共同打造沿線“一江五岸段,雙心八節點”的空間結構,營造不同于主城區、凸顯郊野特色和生態景觀風貌的濱江公共開放空間,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樣、更豐富、更生態的活動空間和活動體驗,塑造黃浦江活力、開放的共享之堤。
挖掘歷史底蘊
傳承匠心的文化之堤
挖掘松江等地區的“風、土、歷、人、文”歷史文化基因,傳承黃浦江中上游沿線獨特的渡口文化、岡身文化、圩田文化、治水文化,融于設計理念,彰顯文化內涵,結合裝配式防汛墻、預制生態框、造型模板等“四新”技術,提升堤防建設品質,打造匠心傳承的文化之堤。
注重科技賦能
打造數字賦能的智慧之堤
按照數字孿生水利建設要求,以“大系統設計、分系統建設、模塊化鏈接”為原則,加強工程數字化建管、智慧化運維,夯實物聯感知體系和數據底板,實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數字賦能的智慧之堤。
上海城投水務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與相關單位緊密協作,精心策劃,周密部署,扎實推進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成功實現年前開工目標。后續將繼續依托水務全產業鏈優勢,緊緊圍繞“韌性堤岸,人民浦江”目標愿景,在項目管理服務中進一步提升市場化服務意識,提高建設管理水平和能力,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助力韌性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