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國時代第二階段在距今5200—4300年前后。大型水利設施和城址的興建,顯示出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加強。湖北屈家嶺遺址為長江中游一處新石器時代大型遺址群,遺址新發現距今約5100年的史前水利系統,為迄今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水利設施之一,并發現大型聚落、高等級建筑基址等,為研究長江中游文明進程提供了關鍵證據。

最新考古證實,屈家嶺遺址存在多處史前水利系統。其中,熊家嶺水利系統位于遺址東北部,由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構成,其水壩為土筑而成,現存壩體高約2米、寬約13米,長約180米。蓄水區面積約19萬平方米(相當于三個西湖湖面的大小);灌溉區面積約8.5萬平方米。測年數據表明,早期壩的年代為距今約5100年,為我國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水利設施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表示,大型水壩的發現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目前來看,第一,年代很早;第二,體量很大。體量很大就表明它能夠儲藏很多的水。這些水在旱季,特別是應付那種比較干旱年份的時候,可以有力保障灌區農田里的水稻能夠正常成長,能夠獲得豐收。水稻豐收對史前人類、對他們的聚落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農業豐收了,可能有些人就不需要都來種水稻,有些人可能專門去制陶器,或者做玉器,這樣社會就分工,階層也會出現,人類文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斷往前發展、往前推進。所以水壩的發現非常重要,是文明不斷向高級層次發展很關鍵的證據。

考古人員發現,熊家嶺水壩分早晚兩期,延用年代較長,壩體硬度和密度較高,存在明顯的人工筑造痕跡,壩體中還發現原始的“加筋工藝”,即在土體中摻雜植物根莖,以增強壩體強度和穩定性,同時還發現了“草裹泥”的建造工藝。而類似規模的水壩還發現多處,專家表示,這標志著史前先民實現了從適應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從被動地防御水旱災害轉變為主動地控水用水,為探索長江中游史前治水方式和聚落形成等提供了細節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熊家嶺壩體不全是草裹泥,有的地方不一樣,所以古人有可能是根據他們的經驗,選擇不同的方式加以堆筑墻體。而且墻體在發掘的時候非常堅硬,有類似于夯打的跡象,應該是有意做過一些特殊的加工,所以壩體非常堅固。從這上面來看,在5000年前,在江漢平原,這些史前先民智慧應該是達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了,他們能夠很好地去認識了解所處的自然環境,然后選擇適合他們生存的居住地和種植區域,再加以改造,這樣他們才能夠在這地方定居下來,旱澇保收,文明不斷發展。
近年考古工作還揭示,屈家嶺遺址先后歷經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個史前文化階段,主體年代為距今5900—4200年,存續近2000年之久。此外,還新發現了105萬方的大型中心聚落、高等級建筑基址等,年代明確,結構清晰,工藝高超。另外還曾發現史前稻作遺存、年代最早的高溫黑釉陶等,一系列發現為研究長江中游文明進程、探討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關鍵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