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烏海市在全自治區率先印發了烏海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實施意見,明確將建立工農業統籌互補的節水投入模式作為全面促進農業節水增效的舉措之一。2022年,烏海市水權流轉工作實施辦法出臺,進一步明晰了“轉讓節約水權,獲得合理收益”的水權交易方式。
2022年,烏海市水務部門指導內蒙古東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6800萬元實施烏達區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將烏達區烏蘭淖爾鎮轄區范圍內1.25萬畝農田灌溉方式由“明溝漫灌”改造為“精準滴灌”,從“澆地”變成“澆作物”,大幅度減少水資源下滲和蒸發流失。
“烏達區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實施后,畝均節水230立方米,年節水287萬立方米。通過實施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推動農業節水用水向工業流轉,進一步科學合理優化全區水資源配置,此項工程也標志著烏達區在農業工業水權轉換的先行示范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烏達區農牧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繼權說。
烏蘭淖爾鎮1.25萬畝農田里節約下來的水指標,全部用于內蒙古東源科技2×350兆瓦燃煤電站項目。“通過跨行業水權流轉,基本保證了項目用水需求。”內蒙古東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產部主管韓永斌介紹。
“我們廠的水權有一部分是通過跨行業流轉過來的,通過這部分流轉過來的水權,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們的用水問題,保證了設備的穩定運行。”國家能源集團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西來峰甲醇廠生產設備技術部部長雷志林說。
在烏海市海南區黃河巴音陶亥灌區,33公里的農田灌溉渠系經過渠道節水改造工程實現了“改頭換面”。從前,這些渠系破損嚴重,大部分水未流進農田就已經下滲,造成極大浪費,還導致土壤次生鹽堿化。
農業節水增效,為工業“解渴”。有限的水資源在跨行業水權流轉的模式下,創造了更高效益。“從2020年到2022年,我們利用節約的水量生產甲醇近63萬噸,實現收入12億元、利潤4億元,解決了200多人的就業問題,水權轉換為西來峰公司延鏈補鏈強鏈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家能源集團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西來峰分公司總經理王利民介紹。
烏海市鼓勵工業企業對農業灌溉項目進行節水技術改造,從水源工程、輸水工程、田間工程等方面實施節水工程建設,在不影響農業灌溉用水、促進農業節水增效的情況下,新增工業項目的用水需求得到保障,有效緩解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實現了工業、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多贏。
目前,烏海市已實施農業節水改造耕地共6.85萬畝,總投資1.27億元,置換了695萬立方米黃河水指標用于工業,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
“根據計劃,我們將規劃實施全域農業節水項目,推廣‘水權交易+合同節水’。同時,走出區域限制,積極探索開展跨區域水權交易,組織協調需水工業企業與農業用水主體簽訂合同,通過第三方服務或自行投資的節水模式,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實現農業反哺工業。”王繼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