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太原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太原加快率先轉型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太原市全力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問題。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保證地下水位持續回升
太原是嚴重缺水城市,如何保證地下水位持續回升?太原市水務局針對這個問題,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統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方面開展工作,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嚴格取用水審批。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審批,加強地下水取水許可管理,實行取水許可區域限批和取水許可驗收。取用地下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對新增取用地下水建設項目限制審批;地下水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對新增取用地下水建設項目暫停審批;泉域范圍內高耗水或對水資源有污染的項目停止審批。
嚴格取用水管理。全面開展取水口核查登記,摸清全市取水口數量、取水規模、取水用途、取水工程批復文件、取水許可辦理情況及實際取水量等,進一步規范取用水行為,依法整改存在問題,形成良性取用水秩序。
嚴查違法行為。加強地下水管理與保護,嚴格落實《地下水管理條例》,對違法取水、超計劃超許可用水、取用水監測計量設施不規范等行為嚴格執法、嚴厲查處。
2022年,太原市全市用水總量7.25億立方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15.46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3.23立方米,用水效率在全省排名前列。
提升防洪減災能力 確保安全度汛
太原在華北平原上屬于“缺水區”,氣候比較干旱,一年中的降雨往往集中在夏季汛期。一到了汛期,防汛減災就成了水務部門的重中之重。
在防汛減災工作中,太原市水務局除了要保證“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還要確保城鄉供水安全目標。
應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強化“四預”能力。在預報方面,太原市水務局與氣象局共享監測站點信息和預測預報信息,結合實際情況,突出精準化、精細化。在預警方面,完善城市重點河流視頻監控系統,目前全市汾河、瀟河和城市九河實現了24小時重點河段全線監控,突出實時性、及時性;以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為基礎,聯合市水文監測預報體系,科學會商,精準研判,增加洪水預警“提前量”。在預案方面,主要河流全部編制防御洪水方案,所有水庫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全部審查和備案,突出全面性、科學性。在預演方面,組織開展淤地壩、水庫搶險演練及桌面推演,突出實戰化、針對性。
通過系統的河道治理建設,提高河道、堤防的防洪能力。實施了太忻經濟區大盂產業新城防洪工程,主體防洪能力達到百年一遇,確保了2022年、2023年安全度汛、安全運行。對全市的防洪薄弱環節進行了全面梳理。針對險工險段,從2022年開始,分三年實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21項,總投資約21億元,目前已完工5項、在建11項、列入2024年建設計劃5項。已完工的清徐縣烏馬河、象峪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提升了全市防洪減災能力。
每年汛前,太原市水務局就15座小型水庫安全度汛“五個責任人”、38條流域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堤防包保責任人、進行全面落實,并在網站上進行公示。指導縣(市區)落實405個山洪災害威脅村行政、監測、轉移三個責任人并進行公示。
圍繞中心定目標 做好水的大文章
聚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構建與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太原市現代水網,太原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太原水網骨干架構基本建成,現代化興水治水體系基本確立,全市新鮮水用水總量控制在9.94億立方米以內;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得到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防洪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水生態狀況持續改善,逐步形成配置合理、用水有序、投資多元、運管高效、城鄉統籌、監管有力的現代化興水治水體系。
到2035年,“一網集成、兩橫三縱,四源連通、循環互濟,蓄泄兼籌、安全可靠,水清岸綠、河暢泉涌,智慧聯動、調控有序”的市級水網體系全面建成,水資源供給安全可靠,防洪減災體系更加完善,全面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山西晚報記者 郭衛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