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9年來,隨著一批批水源地民生項目落地實施,一位位水利工作者互通往來、交流學習,北京、十堰兩地同心協力保水質、護生態,共同繪就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情誼長存的動人畫卷。
“不讓一滴污水直排入庫”
青山蒼翠,江水湛藍,秋日的十堰,充滿詩情畫意。
茅箭區泗河流域下游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凈化廠內,一池碗口粗的水管一字排開,一根根水柱從水管的細孔中噴射而出,遠遠看去,好像一個個小型噴泉。
“這是一個人工快滲池,經過河砂過濾后,把干凈的水匯入泗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泗河流域所有的生活污水首先經過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之后進入這座尾水凈化廠進行二次“加工”,達標后才能排放入河,“現在我們的出水可以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日處理能力達6萬噸。”
十堰號稱“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多,山上的支溝也多,一條支溝就是一條小流域,這些小流域的治理都與“南水北調”息息相關。近年來,十堰通過建立小流域支溝分片包干治理機制,實行一河一策、一溝一策,對漢江支流神定河、泗河等重點河流進行治理,建成清污分流管網1600多公里,城鄉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2000多座,實行生活污水、農業污水、工業污水分別處理,以確保流入丹江口水庫的每一條支溝都水質達標。
入庫水質得到保證,庫區監管也至關重要。“我們在北京水利專家的指導幫助下,就丹江口水庫水質保護專門建設了一套監管系統。”丹江口市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昆說,這套系統涉及水質監測、衛星遙感、防入侵等8個子系統,對丹江口水庫流域基本實現“海、陸、空”24小時實時監測與管控,織密庫區人防、技防、物防“天羅地網”,確保“不讓一滴污水直排入庫”。
保水護水成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乘車經過鄖陽漢江公路大橋,可以看到一條條生態帶沿河挺立,為保障漢江入丹江口水庫水質構筑起一道生態長廊。
“我們這里以前有造紙廠、化工廠、鋼鐵鑄造廠,對面山上還有非金屬礦廠,是老百姓收入的主要來源?,F在,大家都認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不僅關停、遷移了近百家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政府還投入大量資金,對裸露的山體和漢江兩岸1公里以內進行了生態修復,建設并改造了一大批生態公園,形成生態長廊,保護水質。”鄖陽區茶店鎮老干部丁玉璋說。
在丹江口水庫周邊,當地村民曾世代以捕魚為生。隨著庫區生態地位的日益凸顯,漁民們紛紛改去遠離庫岸線的山上承包果園或發展生態旅游,積極推進庫區產業轉型升級。還有很多村民自發轉為護水志愿者或民間“保水員”,參與庫區保水護水工作。“我們幾乎天天都去附近巡河,一發現有違規釣魚、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就及時勸阻。”丹江口市計家溝村護水員王阿姨說,保水護水已成為當地老百姓刻在骨子里的信念,“看著天天生活的家園變得這么干凈漂亮,我們自己也發自內心地高興。”
用好“南水”是對水源地最好的回饋
“南水來之不易,點滴都要珍惜。”飲水思源,作為受水區的北京,珍惜、用好每一滴“南水”,是對水源地人民最好的回饋。
當前,“南水”已成為北京市民生產生活的主力水源。“在90多億立方米的進京江水中,有近7成都用于了生產生活,其余主要存補于本市密云水庫、密懷順地下水源地等,提高首都水資源戰略安全的‘韌性’。”北京市水務局水資源管理處副處長張少焱介紹,“南水”進京后,大大緩解了北京水資源緊缺的現狀,切實增加了全市水資源總量,提高了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地表、地下水資源協同修復也持續向好發展。
與此同時,多年來北京持續深入做好節水工作。“我們通過在全市開展節水行動,鞏固并提升節水型社會建設水平,完成《北京市節水條例》立法,逐步建立起‘取供用排和循環利用’全社會、全行業、全過程節水體系,用水效率顯著提升。”北京市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張欣欣介紹,據統計,2022年北京市以占全國0.67%的用水量養育了1.55%的人口,創造了3.44%的GDP,主要節水指標持續保持全國第一。其中,人均綜合用水量下降到183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7.88%,全市16個區率先全部建成節水型區。工業、農業、公共服務、園林綠化等重點領域節水成效明顯。
“今年,全市黨政機關還將全面建成節水型單位,重點高耗水企業全部建成節水型企業,節水型高校創建率達到70%以上。”張欣欣說。